“阴阳球”与中医思维模式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阴阳学说 | 第8-18页 |
1. 概论 | 第8页 |
2. 哲学阴阳 | 第8-12页 |
2.1 阴阳的起源——《周易》 | 第8-10页 |
2.2 阴阳的哲学范畴 | 第10-12页 |
3. 医学阴阳 | 第12-15页 |
3.1 中医阴阳的特点 | 第12-13页 |
3.2 阴阳在医学中的渗透 | 第13-15页 |
4. 医学阴阳与哲学阴阳的关系 | 第15-16页 |
5. 古代哲学、天文学与医学的相互关系 | 第16-18页 |
第二部分 阴阳球 | 第18-32页 |
1. 古人认识宇宙的模型——“球” | 第18-22页 |
1.1 古文献中关于“天球”的记载 | 第18-19页 |
1.2 古人的宇宙观是“球” | 第19页 |
1.3 《内经》中的宇宙观与参考系统 | 第19-21页 |
1.4 “天人相应”的人体天地空间阴阳形态 | 第21-22页 |
2. 现代天文学的观点 | 第22-24页 |
2.1 现代球面天文学 | 第22页 |
2.2 现代宇宙学认为太极图是太极球 | 第22-24页 |
3. 阴阳球与思维模型 | 第24-25页 |
3.1 思维模型 | 第24-25页 |
3.2 中医阴阳思维模型 | 第25页 |
4. 阴阳球的数学模型 | 第25-31页 |
4.1 关于八纲 | 第27页 |
4.2 关于三维空间观念 | 第27-30页 |
4.3 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5. 阴阳球与八纲辨证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几点启示 | 第32-35页 |
1. 哲学、医学 | 第32-33页 |
2. 继承、发扬 | 第33页 |
3. 运动、消长 | 第33页 |
4. 整体、类比 | 第33页 |
5. 定性、定量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个人简历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