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1 恶病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35页 |
1 恶病质的原因 | 第10-12页 |
1.1 厌食与恶病质 | 第10-11页 |
1.2 肿瘤病人碳水化合物代谢 | 第11页 |
1.3 肿瘤病人蛋白质代谢 | 第11-12页 |
1.4 肿瘤病人脂肪代谢 | 第12页 |
2 恶病质发生机制 | 第12-18页 |
2.1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 第12-15页 |
2.2 白介素-1(INTERLEUKIN-1) | 第15-16页 |
2.3 白介素-6(INTERLEUKIN-6) | 第16-17页 |
2.4 γ-干扰素(γ-INTERFERON) | 第17页 |
2.5 白细胞抑制因子(LEUKOCYTE INHIBITORY FACTOR;LIF) | 第17-18页 |
2.6 脂肪代谢因子 | 第18页 |
2.7 蛋白质代谢因子 | 第18页 |
3 恶病质的防治对策 | 第18-23页 |
3.1 抑制细胞因子产生的制剂 | 第19-21页 |
3.2 恶病质细胞因子抗体 | 第21页 |
3.3 作用与细胞因子代谢异常的药物 | 第21-23页 |
4 中医学对恶病质的认识 | 第23-28页 |
4.1 中药对恶性肿瘤的扶正研究 | 第24-26页 |
4.2 中药与恶病质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 第26-28页 |
5 存在的问题 | 第28-35页 |
文献综述2 气虚、阴虚本质的研究现状 | 第35-50页 |
1 气虚本质的研究现状 | 第35-42页 |
1.1 肺气虚证 | 第35-37页 |
1.2 心气虚证 | 第37-39页 |
1.3 脾气虚证 | 第39-42页 |
2 阴虚症本质的研究 | 第42-50页 |
2.1 阴虚与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 第42页 |
2.2 阴虚与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 | 第42-44页 |
2.3 阴虚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 第44页 |
2.4 阴虚与其他因素 | 第44-45页 |
2.5 阴虚与细胞因子 | 第45-50页 |
前言 | 第50-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7页 |
1.1 病例选择 | 第51-55页 |
1.2 资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1.3 统计方法 | 第56页 |
1.4 临床资料 | 第56-57页 |
2 结果 | 第57-66页 |
2.1 恶病质发生的主要原因 | 第57-60页 |
2.2 恶病质不同辨证分型及其发展趋势 | 第60-64页 |
2.3 恶病质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第64-65页 |
2.4 部分肺癌恶病质患者生存期与辨证分型的关系 | 第65-66页 |
3 讨论 | 第66-81页 |
3.1 恶病质发生的主要原因 | 第66-69页 |
3.2 恶病质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 第69-70页 |
3.3 恶病质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 第70-76页 |
3.4 恶病质辨证分型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第76-81页 |
4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