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动句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前言 | 第7页 |
| 一、 本文的研究价值及范围 | 第7-9页 |
| (一) 本文的研究价值 | 第7-8页 |
| (二)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8-9页 |
| 二、 本文使用的有关符号说明 | 第9页 |
| 三、 重动句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 (一) 第一阶段 | 第9-10页 |
| (二) 第二阶段 | 第10-11页 |
| 四、 重动句的产生 | 第11-16页 |
| (一) 重动句产生的有关因素 | 第11-12页 |
| (二) 补语由“得”字引进的重动句的产生 | 第12-14页 |
| (三) V_1OV_2P式重动句的产生 | 第14-16页 |
| (四) 小结 | 第16页 |
| 五、 重动句的句法结构 | 第16-22页 |
| (一) 无标记重动句 | 第16-17页 |
| (二) 有标记重动句 | 第17-22页 |
| 1 标记一:“得” | 第17-19页 |
| 2 标记二:“到” | 第19-21页 |
| 3 标记三:“了” | 第21页 |
| 4 标记四:“了个” | 第21-22页 |
| 5 特殊标记:零补语“VOV得”式重动句 | 第22页 |
| 六、 重动句各部分的“限制” | 第22-29页 |
| (一) 动词的限制 | 第22-25页 |
| (二) 宾语的限制 | 第25-27页 |
| (三) 状语的限制 | 第27-28页 |
| (四) 否定形式 | 第28-29页 |
| 七、 重动句的句法功能分析 | 第29-30页 |
| 八、 重动句的语义及补语的语义指向规律 | 第30-36页 |
| (一) V_1OV_2P具有相同主语的情况 | 第30-35页 |
| (二) V_1OV_2P不具相同主语的情况 | 第35-36页 |
| 九、 重动句的语用功能 | 第36-44页 |
| (一) 重动句作为特殊句式自身体现的语用价值 | 第36-38页 |
| 1. 评述性 | 第36页 |
| 2. 超常、偏离 | 第36-38页 |
| 3. 双重强调 | 第38页 |
| (二) 重动句在语篇中的语用价值 | 第38-44页 |
| 1. 重动句语义自足功能 | 第38-39页 |
| 2. 重动句在语篇中与上下句的语义关系 | 第39-44页 |
| 十、 重动句和其他句式的变换 | 第44-47页 |
| (一) 与把字句的变换 | 第44-46页 |
| (二) 与被字句的变换 | 第46-47页 |
| 结语 | 第47-49页 |
| 论文索引 | 第49-50页 |
| 参考书目 | 第50-51页 |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