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2页 |
1.1 遥感技术在生态调查中的应用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8-10页 |
1.4 岷江上游流域区域地理生态概况 | 第10-12页 |
2 遥感图像数字处理 | 第12-27页 |
2.1 研究区遥感图像资料来源及特征分析 | 第12-13页 |
2.2 TM图像波段优选和图像增强处理 | 第13-17页 |
2.2.1 图像预处理及波段组合 | 第14-16页 |
2.2.2 缨子帽变换 | 第16页 |
2.2.3 主成分分析 | 第16-17页 |
2.3 控制点选取、DEM提取和遥感图像正射校正 | 第17-20页 |
2.3.1 控制点选取和DEM提取 | 第18-19页 |
2.3.2 研究区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 第19-20页 |
2.4 遥感图像数据融合 | 第20-24页 |
2.4.1 图像融合概述 | 第20-21页 |
2.4.2 基于颜色空间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 | 第21-22页 |
2.4.3 SPOT PAN与TM432图像融合 | 第22-24页 |
2.5 图像的镶嵌与标准图幅的裁切 | 第24-25页 |
2.5.1 不同图像间的直方图匹配和目视色彩微调整 | 第24页 |
2.5.2 图像的镶嵌与标准图幅的裁切 | 第24-25页 |
2.5.3 全区影像图制作 | 第25页 |
2.6 图像的地理编码和文件格式转换 | 第25-26页 |
2.7 小结 | 第26-27页 |
3 遥感图像信息提取 | 第27-42页 |
3.1 森林、土地和草地资源的现状及其分布 | 第27-30页 |
3.1.1 森林资源及其分布特征 | 第27-29页 |
3.1.2 土地和草地资源及其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3.2 遥感图像解译 | 第30-33页 |
3.2.1 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和原则 | 第30-31页 |
3.2.2 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建立 | 第31-33页 |
3.3 森林、土地和草地资源面积统计 | 第33-37页 |
3.3.1 数据预处理 | 第33-34页 |
3.3.2 面积统计 | 第34-37页 |
3.4 森林、土地和草地资源统计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3.4.1 统计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3.4.2 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 第39-40页 |
3.5 小结 | 第40-42页 |
4 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建设 | 第42-59页 |
4.1 建库的目的和原则 | 第42-43页 |
4.2 系统设计环境与工具选择 | 第43-45页 |
4.3 本底数据库的程序设计 | 第45-50页 |
4.3.1 本底数据库的数据源和数据格式 | 第45-46页 |
4.3.2 各图层及属性表定义和说明 | 第46-48页 |
4.3.3 MapObjects控件介绍 | 第48-50页 |
4.4 主要程序设计代码 | 第50-54页 |
4.4.1 显示具有多个地图图层 | 第50-51页 |
4.4.2 屏幕坐标与地图坐标的转换 | 第51-52页 |
4.4.3 图幅查询和检索 | 第52-53页 |
4.4.4 统计所选图幅的各专题要素面积 | 第53-54页 |
4.5 本地数据库系统简介 | 第54-58页 |
4.6 小结 | 第58-59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2 主要存在问题 | 第60-61页 |
6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