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世界各国企业经济论文--中国论文--个别企业经济论文

眉山车辆厂组织结构改革研究

前言第1-13页
第一章 眉山车辆厂情况介绍第13-25页
 第一节 眉山车辆厂概况第13-18页
  一、 基本情况第13页
  二、 发展沿革第13-16页
  三、 产品及生产经营状况第16-18页
 第二节 眉山车辆厂组织结构发展沿革第18-20页
  一、 筹建至军管时期第18页
  二、 恢复工厂党委到粉碎“四人帮”第18-19页
  三、 拨乱反正到企业全面整顿第19页
  四、 深化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全面贯彻厂长负责制第19-20页
 第三节 眉山车辆厂组织结构的特点第20-25页
  一、 以生产为中心第20-21页
  二、 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便于严格的控制第21-22页
  三、 职责界限明确,权责关系稳定,便于强化专业管理第22-23页
  四、 承担多种社会职能,企业成为封闭的“小社会”第23-25页
第二章 眉山车辆厂组织结构改革的背景第25-39页
 第一节 眉山车辆厂的管理环境背景第25-34页
  一、 外部环境分析第25-30页
  二、 内部环境分析第30-34页
 第二节 眉山车辆厂的发展战略背景第34-39页
  一、 总体目标第34页
  二、 发展规划与经营战略第34-36页
  三、 主要保证措施第36-37页
  四、 发展战略对组织结构的要求第37-39页
第三章 眉山车辆厂原有组织结构的不适应性分析第39-52页
 第一节 组织结构不合理第39-44页
  一、 厂部集权过重第39-40页
  二、 结构臃肿,管理幅度过宽第40-41页
  三、 互相扯皮,办事效率不高第41-42页
  四、 管理模式难统一第42-44页
 第二节 人力资源效能低下第44-46页
  一、 人员职责单一,人才潜能不能充分发挥第44页
  二、 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44页
  三、 难以培养企业高层领导第44-46页
 第三节 社会职能过多第46-48页
  一、 企业负担过重第46-47页
  二、 非经营性资产比重过大第47-48页
 第四节 经营机制难转变第48-52页
  一、 竞争机制难以形成第48-49页
  二、 激励机制力度不够第49-50页
  三、 运行机制不灵活第50-52页
第四章 眉山车辆厂组织结构改革方案第52-65页
 第一节 眉山车辆厂组织结构改革的方向第52-55页
  一、 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第52-54页
  二、 适应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第54页
  三、 适应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第54-55页
  四、 组织结构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第55页
 第二节 建立新的管理体制第55-58页
  一、 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56-86页
  二、 组建职能部室,全面调整职能第0-57页
  三、 调整理顺多种经营第57页
  四、 分立辅助,精干主体第57-58页
  五、 弱化企业办社会职能,逐步回归社会第58页
 第三节 职能部门化第58-60页
  一、 厂长办公室第59页
  二、 规划发展部第59页
  三、 市场营销部第59页
  四、 技术中心第59页
  五、 财务管理部第59-60页
  六、 生产安全部第60页
  七、 人力资源部第60页
  八、 质量保证部第60页
  九、 审计监察部第60页
  十、 企业文化部第60页
  十一、 社会保障部第60页
  十二、 武装保卫部第60页
 第四节 实行事业部制第60-63页
  一、 货车公司第61页
  二、 制动机公司第61-62页
  三、 运输公司第62页
  四、 设备动能公第62页
  五、 三山实业公第62页
  六、 建筑安装工公司第62页
  七、 生活服务公司第62-63页
 第五节 实行子公司第63-65页
  一、 制动机公司第63-64页
  二、 三山实业公司第64页
  三、 生活服务公司第64页
  四、 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第64-65页
第五章 眉山车辆厂组织结构改革的策略第65-85页
 第一节 眉山车辆厂组织结构改革的工作思路第65-68页
  一、 总体设计第65-66页
  二、 分步实施第66-67页
  三、 稳步推进第67-68页
 第二节 事业部的管理模式及职权划分第68-71页
  一、 管理模式设计第68-69页
  二、 职权的分配第69-71页
 第三节 减少干部中的变革阻力第71-85页
  一、 合理配备领导班子第72页
  二、 解决认识问题,排除思想障碍第72-74页
  三、 着力提高素质,加强人才培养第74-75页
  四、 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提供组织制度保障第75-85页
参考文献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探讨
下一篇:论国有商业银行融合投资银行业务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