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北京本地IP网结构概述 | 第11-17页 |
| ·北京本地IP网情况概述 | 第11-12页 |
| ·北京本地IP网整体结构 | 第12-14页 |
| ·骨干网 | 第12页 |
| ·接入网 | 第12-14页 |
| ·北京本地IP网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 ·超级核心层 | 第14-15页 |
| ·一般核心层 | 第15页 |
| ·一般汇聚层 | 第15-16页 |
| ·业务路由器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IPTV业务概述 | 第17-22页 |
| ·业务概述 | 第17-18页 |
| ·业务特点 | 第18-19页 |
| ·IPTV的业务网络架构 | 第19-22页 |
| ·IPTV用户终端 | 第19-20页 |
| ·IPTV承载网络 | 第20页 |
| ·IPTV业务平台 | 第20-22页 |
| 第四章 IPTV的IP承载网技术研究 | 第22-49页 |
| ·IPTV对承载网的要求 | 第22-24页 |
| ·带宽需求 | 第22页 |
| ·服务质量需求 | 第22-23页 |
| ·可靠性需求 | 第23页 |
| ·安全需求 | 第23-24页 |
| ·组播需求 | 第24页 |
| ·业务承载模型讨论 | 第24-25页 |
| ·直播业务承载模型 | 第25页 |
| ·点播业务承载模型 | 第25页 |
| ·IPTV业务单播承载技术 | 第25-29页 |
| ·传统流媒体模式 | 第26页 |
| ·CDN模式 | 第26-28页 |
| ·点对点模式 | 第28-29页 |
| ·IPTV业务组播承载技术 | 第29-45页 |
| ·组播协议讨论 | 第29-33页 |
| ·组播复制点的讨论 | 第33-35页 |
| ·用户认证方式讨论 | 第35-37页 |
| ·组播复制点/用户认证方式方案讨论 | 第37-44页 |
| ·组播安全技术 | 第44-45页 |
| ·QoS服务质量保证 | 第45-49页 |
| ·IP网的QoS服务质量保证 | 第45-46页 |
| ·IPTV的服务质量保证 | 第46-48页 |
| ·QoS规划与品质监测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IPTV在北京本地IP网的部署方案 | 第49-73页 |
| ·业务总体需求 | 第49-51页 |
| ·业务平台建设要求 | 第49-50页 |
| ·承载网络建设要求 | 第50-51页 |
| ·方案总体思路 | 第51-53页 |
| ·方案总体思路 | 第51-52页 |
| ·总体拓扑 | 第52-53页 |
| ·点播业务承载方案 | 第53-54页 |
| ·直播业务承载方案 | 第54-55页 |
| ·组播部署方案 | 第55-63页 |
| ·组播协议选择 | 第55页 |
| ·核心层组播流量设计 | 第55-56页 |
| ·组播复制点和用户认证方式的选择 | 第56-58页 |
| ·接入网承载方案设计 | 第58-61页 |
| ·组播安全策略的部署 | 第61-62页 |
| ·组播性能优化 | 第62-63页 |
| ·PIM-SSM部署方案展望 | 第63页 |
| ·QoS服务质量保证 | 第63-70页 |
| ·总体服务质量保证原则 | 第63-66页 |
| ·IPTV业务服务质量保证 | 第66-68页 |
| ·SLA品质保障监测部署与QoS参数调整 | 第68-70页 |
| ·内容分发网络方案 | 第70-73页 |
| ·内容分发网络规模和建设目标 | 第70页 |
| ·内容分发网络部署情况 | 第70-73页 |
| 第六章 IPTV组播承载各厂家支持性测试 | 第73-78页 |
| ·测试目的 | 第73页 |
| ·测试拓扑 | 第73-74页 |
| ·测试项目 | 第74-76页 |
| ·测试结论 | 第76-78页 |
| 第七章 IPTV IP承载网技术展望 | 第78-86页 |
| ·IPTV业务的发展阶段以及IP承载网所面临的新考验 | 第78-80页 |
| ·初级阶段 | 第78页 |
| ·中级阶段 | 第78-79页 |
| ·高级阶段 | 第79页 |
| ·IP承载网面临的新考验 | 第79-80页 |
| ·二层汇聚环网承载 | 第80-83页 |
| ·二层汇聚环网承载直播业务 | 第80-81页 |
| ·二层汇聚环网承载点播业务 | 第81-83页 |
| ·P2P+CDN构想 | 第83-84页 |
| ·NGN承载展望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