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研究
| 提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1 产融结合的概念及其理论 | 第10-19页 |
| ·产融结合的概念 | 第10-11页 |
| ·产融结合的主要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 ·金融资本理论 | 第13-14页 |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4-16页 |
| ·信息理论 | 第16页 |
| ·协同效应理论 | 第16-17页 |
| ·企业内部化理论 | 第17-19页 |
| 2 国外产融结合模式与比较及对我国启示 | 第19-27页 |
| ·国外产融结合的模式 | 第19-20页 |
| ·产融结合的“日德模式” | 第19-20页 |
| ·产融结合的“美英模式” | 第20页 |
| ·“英美模式”、“日德模式”的比较 | 第20-23页 |
| ·从资本形成能力分析 | 第21-22页 |
| ·从结构调整能力分析 | 第22-23页 |
| ·国外产融结合模式对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启示 | 第23页 |
| ·国外产融结合案例分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 第23-27页 |
| 3 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动因及意义 | 第27-31页 |
| ·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动因 | 第27-28页 |
| ·我国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的意义 | 第28-31页 |
| ·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企业集团效益 | 第28页 |
| ·培育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创造新的产业机会 | 第28页 |
| ·确立价值管理模式,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 第28-29页 |
| ·满足集团产业的金融服务需要 | 第29页 |
| ·利用企业集团的品牌与资源,创造协同价值 | 第29-30页 |
| ·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保证国民经济安全 | 第30-31页 |
| 4 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 | 第31-43页 |
| ·模式之一:参股、控股金融机构 | 第31-34页 |
| ·模式之二:设立财务公司 | 第34-37页 |
| ·模式之三:构造金融控股公司 | 第37-38页 |
| ·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案例分析—海尔集团 | 第38-43页 |
| ·海尔集团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 | 第38-39页 |
| ·海尔集团产融结合的动因分析 | 第39-41页 |
| ·海尔集团产融结合的挑战 | 第41-43页 |
| 5 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第43-47页 |
| ·三种产融结合模式的适应性 | 第43-44页 |
| ·三种产融结合模式的风险 | 第44-46页 |
| ·参股、控股金融机构的风险 | 第44页 |
| ·设立财务公司的风险 | 第44-45页 |
| ·构造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 第45-46页 |
| ·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后记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 详细摘要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