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8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机动卫生装备 | 第17页 |
·舱室微环境 | 第17-18页 |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微环境 | 第18-19页 |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微环境指标体系 | 第19-20页 |
·舱室微环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热环境 | 第20-22页 |
·振动环境 | 第22-23页 |
·空气环境 | 第23-25页 |
·噪声和光照环境 | 第25页 |
·电磁辐射环境 | 第25-26页 |
·极端生化环境 | 第26-27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2章 热环境 | 第28-54页 |
·引言 | 第28页 |
·人体体温特征 | 第28-29页 |
·人体的产热过程 | 第28页 |
·人体的散热过程 | 第28页 |
·体温生理指标及测定 | 第28-29页 |
·人体的热舒适状态 | 第29-30页 |
·热舒适的定义 | 第29-30页 |
·人体的热平衡方程 | 第30页 |
·舱室热环境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空气温度 | 第30-31页 |
·空气相对湿度 | 第31页 |
·空气流速 | 第31页 |
·平均辐射温度 | 第31-32页 |
·新陈代谢率 | 第32-33页 |
·服装热阻 | 第33页 |
·其他因素 | 第33-34页 |
·通风量与换气量 | 第34页 |
·舱室热环境参数相关标准 | 第34-35页 |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热环境质量要求(指标限值) | 第35页 |
·热环境参数测试仪器 | 第35-37页 |
·空气温度计 | 第35-36页 |
·空气流速测量仪 | 第36页 |
·相对湿度测量仪 | 第36页 |
·平均辐射温度测量仪 | 第36-37页 |
·多功能测试仪器 | 第37页 |
·舱室热感觉综合评价指标 | 第37-41页 |
·PMV-PPD指标 | 第37-39页 |
·有效温度 | 第39-40页 |
·当量温度t_(eq) | 第40页 |
·过渡活动状态的热舒适指标RWI和HDR | 第40-41页 |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性试验评价研究 | 第41-52页 |
·试验对象 | 第42页 |
·试验条件 | 第42-43页 |
·试验仪器 | 第43页 |
·测试部位 | 第43-44页 |
·测试结果 | 第44-46页 |
·环境参数的加权平均 | 第46-47页 |
·PMV指标的计算公式 | 第47-48页 |
·人体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48页 |
·其他参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PMV值计算结果 | 第49页 |
·人体热舒适性评价分析 | 第49-52页 |
·冬季热舒适性的预测分析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振动环境 | 第54-70页 |
·引言 | 第54页 |
·振动舒适性理论 | 第54-55页 |
·人体振动特性 | 第55-57页 |
·人体轴坐标系 | 第55页 |
·人体振动的物理参数 | 第55-57页 |
·人体振动舒适性指标相关标准 | 第57页 |
·机动卫生装备乘坐(卧)振动舒适性质量要求(指标限值) | 第57-59页 |
·指标限值 | 第57页 |
·非B级路面坐姿振动的换算方法 | 第57-58页 |
·仪器设备振动要求 | 第58-59页 |
·坐姿人体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 | 第59-60页 |
·一次计权公式 | 第59-60页 |
·总计权加速度公式 | 第60页 |
·坐姿舒适性评价 | 第60页 |
·卧姿人体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 | 第60-63页 |
·卧姿人体振动舒适性研究概况 | 第60-61页 |
·卧姿人体振动舒适性评价 | 第61-63页 |
·机动卫生装备乘坐(卧)振动舒适性试验评价研究 | 第63-69页 |
·试验设备 | 第63-64页 |
·试验道路 | 第64页 |
·试验条件 | 第64页 |
·试验方法 | 第64页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64-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空气环境 | 第70-88页 |
·引言 | 第70页 |
·舱室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 第70-71页 |
·舱室内人员活动 | 第70页 |
·材料和设施 | 第70页 |
·生物性污染 | 第70-71页 |
·舱室外大气污染 | 第71页 |
·非常规舱室的污染 | 第71页 |
·各种空气组分及对人体的影响 | 第71-75页 |
·一氧化碳(CO) | 第71页 |
·二氧化碳(CO_2) | 第71-72页 |
·二氧化硫(SO_2) | 第72页 |
·二氧化氮(NO_2) | 第72页 |
·硫化氢(H_2S) | 第72-73页 |
·甲醛(CH_2O) | 第73页 |
·氨(NH_3) | 第73页 |
·苯 | 第73-74页 |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s) | 第74页 |
·可吸入颗粒物 | 第74-75页 |
·微生物 | 第75页 |
·通风量 | 第75-76页 |
·相关标准的指标限值 | 第76-78页 |
·空气组分 | 第76页 |
·菌落数 | 第76-77页 |
·洁净度 | 第77页 |
·通风量 | 第77-78页 |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空气环境指标限值 | 第78-79页 |
·空气组分 | 第78页 |
·洁净度与可吸入颗粒物 | 第78页 |
·菌落数 | 第78页 |
·通风量 | 第78-79页 |
·几种常见污染物的测试方法 | 第79-83页 |
·空气污染物的采样 | 第79页 |
·气态有机物的测定 | 第79-80页 |
·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 | 第80-81页 |
·菌落数的测定 | 第81页 |
·通风量的测定 | 第81-82页 |
·新风量与换气效率的测定 | 第82-83页 |
·舱室空气质量的评价方法 | 第83-86页 |
·客观评价 | 第84-85页 |
·主观评价 | 第85-86页 |
·综合评价 | 第86页 |
·舱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其他环境 | 第88-95页 |
·引言 | 第88页 |
·噪声 | 第88-91页 |
·噪声的危害 | 第88页 |
·噪声的来源 | 第88-89页 |
·相关标准的指标限值 | 第89页 |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噪声指标限值 | 第89页 |
·评价与测试方法 | 第89-91页 |
·照明 | 第91-92页 |
·照明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 第91页 |
·相关标准的指标限值 | 第91-92页 |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光照度指标限值 | 第92页 |
·测试评价方法 | 第92页 |
·电磁辐射 | 第92-94页 |
·电磁辐射的危害 | 第92-93页 |
·电磁辐射的来源 | 第93页 |
·相关标准的指标限值 | 第93页 |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电磁辐射环境指标限值 | 第93-94页 |
·测试评价方法 | 第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极端生化环境 | 第95-104页 |
·引言 | 第95页 |
·生化威胁 | 第95页 |
·防护措施 | 第95-96页 |
·防护指标 | 第96-97页 |
·国外相关防护指标 | 第96页 |
·国内相关防护指标 | 第96-97页 |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生化防护指标限值 | 第97页 |
·基本要求 | 第97页 |
·生物防护指标 | 第97页 |
·化学防护指标 | 第97页 |
·生化防护测试方法 | 第97-98页 |
·超压防护 | 第97-98页 |
·负压防护 | 第98页 |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生化防护安全性评价 | 第98-103页 |
·评价方法 | 第98-100页 |
·评价对象 | 第100-101页 |
·人员安全性分析 | 第101-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工作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14-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9-128页 |
发表论文 | 第119页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9-128页 |
作者简历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