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1页 |
·水稻、绿豆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水稻旱作的意义 | 第14-15页 |
·间作系统及禾本科/豆科作物的间作优势 | 第15-20页 |
·间作种间促进作用及其意义 | 第15-17页 |
·间作系统中作物氮素营养 | 第17-19页 |
·间作系统中作物磷素营养 | 第19-20页 |
·丛枝菌根的生理作用及其在植物间物质传递中的作用 | 第20-27页 |
·丛枝菌根真菌促进植物的矿质营养 | 第20-21页 |
·AMF促进植物间物质传递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生物、生态因素与AM真菌的相互关系 | 第22-27页 |
·丛枝菌根对作物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及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 第27-30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在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作物的接种效应 | 第31-45页 |
·引言 | 第31-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不同AM菌种在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的侵染状况 | 第35-36页 |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36-38页 |
·不同AMF菌种对水稻/绿豆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AMF菌种对水稻/绿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AMF菌种对水稻/绿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0页 |
·不同AMF菌种对水稻/绿豆地上部N、P吸收的影响 | 第40-41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41-45页 |
第三章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丛枝菌根对间作的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和氮磷利用的影响 | 第45-55页 |
·引言 | 第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AM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AMF侵染状况的影响 | 第47-49页 |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AM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AM对旱作水稻/绿豆氮的吸收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AM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磷的吸收的影响 | 第51页 |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AM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AM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不同分隔方式条件下丛枝菌根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和氮磷利用的影响 | 第55-69页 |
·引言 | 第55-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不同分隔处理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菌根侵染状况 | 第59-60页 |
·不同分隔处理丛枝菌根真菌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不同分隔处理丛枝菌根真菌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地上部氮磷吸收的影响 | 第61-63页 |
·不同分隔处理丛枝菌根真菌对绿豆结瘤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不同分隔处理丛枝菌根真菌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氮素转移的影响 | 第64-66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66-69页 |
第五章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丛枝菌根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和氮磷利用的影响 | 第69-79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7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AM菌对旱作水稻/绿豆菌根形成状况的影响 | 第72-73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AM菌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与丛枝菌根依赖性的影响 | 第73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AM菌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氮素吸收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73-75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AM菌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P吸收的影响 | 第75-76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AM菌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水分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AM菌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77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77-79页 |
第六章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植株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79-91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不同AMF在水稻/绿豆中的侵染状况 | 第83-84页 |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84页 |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84-85页 |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第86页 |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86-88页 |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第88页 |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第88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88-91页 |
全文结论 | 第91-93页 |
创新之处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待发表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