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冲突的实证考察及法理分析 | 第10-26页 |
一、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6页 |
(一) 公众人物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 公众人物隐私权与一般隐私权 | 第11-13页 |
(三) 公众知情权 | 第13-16页 |
二、冲突的主场域 | 第16-18页 |
案例一: | 第16-17页 |
案例二: | 第17-18页 |
三、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8-26页 |
(一) 冲突产生的现实原因 | 第18-22页 |
(二) 冲突产生的法理分析 | 第22-24页 |
(三) 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冲突的实质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规制和协调冲突的原则 | 第26-39页 |
一、权利平等保护原则 | 第26-30页 |
(一) 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理由 | 第26-27页 |
(二) 权利平等保护的具体方法 | 第27-30页 |
二、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 第30-35页 |
(一) "公共利益"概念的不同解读 | 第31-32页 |
(二) 公共利益的特征 | 第32-34页 |
(三) 公共利益原则在协调冲突中的功能 | 第34-35页 |
三、比例原则 | 第35-39页 |
(一) 比例原则的起源与发展 | 第35-36页 |
(二) 比例原则的具体内容 | 第36-37页 |
(三) 比例原则在协调和规制冲突中的功能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规制和协调冲突的途径 | 第39-49页 |
一、立法途径 | 第39-43页 |
(一) 国外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我国的立法现状 | 第39-42页 |
(二) 关于完善我国立法的思考 | 第42-43页 |
二、司法途径 | 第43-46页 |
(一) 引入"实质恶意"原则 | 第43-44页 |
(二) 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 | 第44-46页 |
三、社会途径 | 第46-49页 |
(一) 提升受众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 第46-47页 |
(二) 加大对新闻媒体和网络的监督力度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结语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