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岛峡道海区潮流切变锋特性的二维数值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33页 |
·立题意义 | 第12-13页 |
·切变锋现象概述 | 第13-25页 |
·锋面现象的概况 | 第13页 |
·切变锋的定义及特征 | 第13-16页 |
·定义 | 第13-14页 |
·特征 | 第14-16页 |
·切变锋的形成机制 | 第16页 |
·锋区横向环流特性 | 第16-20页 |
·密度分布对横向环流的影响 | 第20-23页 |
·切变锋对海岸动力沉积过程的影响 | 第23-25页 |
·锋区环流对坡折带的冲刷作用 | 第23-24页 |
·锋区环流的聚集泥沙作用 | 第24页 |
·锋区的低流速特性 | 第24-25页 |
·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锋面现象的研究 | 第25-26页 |
·基于实测资料分析的锋面现象的研究 | 第25-26页 |
·基于数值模拟的锋面现象的研究 | 第26页 |
·切变锋现象的研究 | 第26-28页 |
·基于实测资料分析的切变锋现象的研究 | 第27页 |
·基于数值模拟的切变锋现象的研究 | 第27-28页 |
·峡道地区水文泥沙特性研究 | 第28-29页 |
·基于实测资料分析的峡道特性研究 | 第28页 |
·基于数值模拟的峡道特性研究 | 第28-29页 |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 | 第29-3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31-3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32-33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41页 |
·研究海域总体概况 | 第33-36页 |
·研究海域位置 | 第33-34页 |
·气候条件 | 第34页 |
·海洋水文 | 第34-36页 |
·潮汐 | 第34-35页 |
·潮流 | 第35页 |
·波浪 | 第35-36页 |
·研究区域局部地形情况 | 第36-40页 |
·地形数据的处理 | 第36页 |
·长白水道地形概况 | 第36-37页 |
·岱山水道地形概况 | 第37-38页 |
·灌门水道地形概况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3 模型验证计算及模拟结果分析 | 第41-55页 |
·引言 | 第41页 |
·潮流模型 | 第41-45页 |
·计算软件 | 第41页 |
·计算区域的划定及网格化 | 第41-42页 |
·潮流控制方程 | 第42-43页 |
·定解条件 | 第43-44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定 | 第45页 |
·模型验证及流场模拟结果 | 第45-54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45-50页 |
·流场模拟结果 | 第50-54页 |
·计算区域全局流场模拟结果 | 第50-52页 |
·各研究水道流场模拟结果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4 研究区域潮流切变锋现象的模拟结果 | 第55-80页 |
·引言 | 第55-57页 |
·研究区域中的切变锋现象 | 第57-61页 |
·特征点的流速过程特征 | 第57-58页 |
·各水道中切变锋的发展过程 | 第58-61页 |
·小结 | 第61-80页 |
5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的峡道潮流切变锋特性分析 | 第80-93页 |
·引言 | 第80页 |
·峡道潮流切变锋的一般特性 | 第80-82页 |
·峡道切变锋的影响因素 | 第82-86页 |
·地形影响 | 第82-84页 |
·切向水下地形 | 第82页 |
·纵向平面岸线形态及水下地形 | 第82-83页 |
·岬角地形 | 第83-84页 |
·水道口门地形 | 第84页 |
·潮型影响 | 第84-86页 |
·潮流切变锋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86-91页 |
·地形作用 | 第86-89页 |
·横向环流的作用 | 第89-90页 |
·其它特殊原因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主要结论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