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P&R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国外P&R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国内P&R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停车换乘系统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 ·停车换乘的定义 | 第14页 |
| ·停车换乘系统的发展 | 第14-15页 |
| ·建立P&R系统的影响 | 第15-17页 |
| ·停车换乘设施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 第17-21页 |
| ·停车换乘设施与小汽车的关系 | 第17-18页 |
| ·停车换乘设施与轨道交通的关系 | 第18页 |
| ·停车换乘设施与道路交通的关系 | 第18-20页 |
| ·停车换乘设施与城市道路网的关系 | 第20页 |
| ·停车换乘设施与交通管理的关系 | 第20-21页 |
| ·本章小节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停车换乘需求预测分析 | 第22-38页 |
| ·停车换乘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5页 |
| ·时间因素 | 第22-23页 |
| ·经济因素 | 第23页 |
| ·社会效益因素 | 第23-24页 |
|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 第24页 |
| ·城市交通政策 | 第24-25页 |
| ·停车换乘设施特性 | 第25页 |
| ·停车换乘需求预测模型评述 | 第25-29页 |
| ·宏观区域需求预测模型 | 第25-27页 |
| ·微观用地需求预测模型 | 第27-29页 |
| ·停车换乘需求预测分析 | 第29-37页 |
| ·基于Logit模型的换乘选择模型 | 第30-32页 |
| ·换乘P&R出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 ·P&R意向调查方案和参数确定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停车换乘设施总体设计 | 第38-64页 |
| ·P&R设施的分类 | 第38-40页 |
| ·P&R位置分类 | 第38-39页 |
| ·P&R功能分类 | 第39-40页 |
| ·P&R接驳对象分类 | 第40页 |
| ·P&R设施的布局模式 | 第40-46页 |
| ·适应性城市的P&R布局模式 | 第40-42页 |
| ·混合型城市的P&R布局模式 | 第42-44页 |
| ·有强大市中心城市的P&R布局模式 | 第44-46页 |
| ·P&R设施系统设计 | 第46-62页 |
| ·P&R系统规划形式 | 第46-52页 |
| ·P&R系统中针对公交车部分的设计 | 第52-54页 |
| ·P&R系统中针对小汽车部分的设计 | 第54-59页 |
| ·P&R系统中针对自行车部分的设计 | 第59-61页 |
| ·P&R设施中针对步行系统的设计 | 第61页 |
| ·停车诱导系统及停车管理系统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停车换乘系统的评价方法研究 | 第64-70页 |
|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64-65页 |
| ·停车换乘系统评价体系的确定 | 第65-6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65-6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6-67页 |
| ·停车换乘系统评价方法 | 第67-69页 |
| ·模糊多层次法 | 第67页 |
| ·评价模型建立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实例分析—西安市轨道交通韦曲站点P&R设施规划设计 | 第70-75页 |
| ·韦曲站点周边规划用地分析 | 第70页 |
| ·P&R设施规模的确定 | 第70-71页 |
| ·韦曲站点P&R设施布局设计 | 第71-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1. 结论 | 第75页 |
| 2. 不足和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