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言 | 第9页 |
一、诗词鉴赏问题引发对教参的关注 | 第9-13页 |
(一)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现状 | 第10页 |
(二) 中学诗词鉴赏的各个发展阶段 | 第10-12页 |
(三) 谁导致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缺失 | 第12-13页 |
二、教参对诗词鉴赏标准和技法体式的遮蔽 | 第13-17页 |
(一) 强化诗教作用,偏重对诗词思想意义角度的挖掘 | 第14-15页 |
(二) 注重概念理解,强化表现手法的取证 | 第15-17页 |
三、教参对诗词鉴赏方式的规范形成的遮蔽 | 第17-27页 |
(一) 被语文教参公式化的“精神分析” | 第17-19页 |
(二) 被语文教参概念化的“诗如其人” | 第19-20页 |
(三) 被语文教参曲解的“诗中有画” | 第20-22页 |
(四) 忽视鉴赏主体的介入的“以析代悟” | 第22-23页 |
(五) 忽视诗词声韵美感的“以背代吟” | 第23-27页 |
四、教参形成对诗词鉴赏遮蔽的原因 | 第27-30页 |
(一) 教参产生的背景:为了普及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可操作性 | 第27-28页 |
(二) 教参编写体例:过分寻求诗词与其他文体的相似点 | 第28-29页 |
(三) 语文教参新的编写体例的构想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页 |
注释 | 第30-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