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论文的切入点、主要内容和创新 | 第10-12页 |
1 邓小平不结盟思想的渊源 | 第12-26页 |
·不结盟思想的文化渊源 | 第12-16页 |
·中庸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 第12-13页 |
·不结盟的中立性──两极之间持中 | 第13-15页 |
·不结盟──双边关系的适度把握 | 第15-16页 |
·毛泽东不结盟思想的传承 | 第16-24页 |
·独立自主──新中国得以屹立至今的精神支柱 | 第16-18页 |
·国家利益至上──新中国半世纪外交活动的唯一指针 | 第18-20页 |
·广交友──两代领导人始终不变的外交实践 | 第20-22页 |
·积极支持──对不结盟中立国家一贯态度鲜明 | 第22-24页 |
·借鉴并吸收尼赫鲁的不结盟思想 | 第24-26页 |
·独立自主,不加入美苏集团 | 第24-25页 |
·和平共处,与所有国家合作 | 第25页 |
·反对霸权,不完全保持中立 | 第25-26页 |
2 邓小平不结盟思想的形成 | 第26-31页 |
·时代背景 | 第26-30页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第26-27页 |
·经济建设成为国内工作的中心 | 第27页 |
·中美关系出现波折 | 第27-29页 |
·中苏关系缓和 | 第29-30页 |
·不结盟思想的形成 | 第30-31页 |
·不结盟思想的酝酿 | 第30-31页 |
·不结盟思想的提出 | 第31页 |
3 邓小平不结盟思想的理论内涵 | 第31-37页 |
·坚持独立自主是不结盟思想的基础 | 第31-33页 |
·中国不与任何国家搞结盟,反对任何形式的集团政治 | 第31-32页 |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第32-33页 |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不结盟思想的具体行动准则 | 第33-36页 |
·决不当头 | 第33-35页 |
·广交友,不树敌 | 第35-36页 |
·以国家利益为上是不结盟思想的最高原则 | 第36-37页 |
·打破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束缚 | 第36页 |
·自主灵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重 | 第36-37页 |
4 不结盟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外交实践 | 第37-40页 |
·调整对外关系,改善国际战略环境 | 第37-39页 |
·调整与美国的关系,拉开距离 | 第37-38页 |
·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但不重建同盟 | 第38-39页 |
·理性面对国际冲突与纠纷 | 第39-40页 |
·挫败西方大国的对华制裁 | 第39页 |
·海湾危机与洛可比事件中不偏不倚 | 第39-40页 |
5 邓小平不结盟思想的新发展 | 第40-43页 |
·苏东剧变后不扛旗、不当头、不树敌、不对抗 | 第41页 |
·江泽民倡导“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伙伴关系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