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14-49页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帝制时代的到来与汉初的"道术"重构 | 第14-21页 |
一、秦亡汉兴与帝制政治理论思考的必然性 | 第14-16页 |
二、汉初政治理论思考的体系性特征与《新语》政治理论体系研究的特殊意义 | 第16-21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21-43页 |
一、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体系的整体研究述评 | 第21-30页 |
二、秦汉时期政治实践与政治理论研究评述 | 第30-37页 |
三、陆贾及其《新语》研究述评 | 第37-4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3-49页 |
一、无立场的方法与现代政治学理论观照 | 第43-44页 |
二、整体性解读与创造性诠释 | 第44-46页 |
三、以传统思维模式为路径 | 第46-49页 |
上篇 《新语》政治理论文本整体性诠释 | 第49-154页 |
第一章 《新语》政治理论体系的总纲:《道基》第一解读 | 第49-71页 |
第一节 政治理论体系建构:论"道术"的生成及其基本原理 | 第51-65页 |
一、天地人相参以成天道、人道、治道:政治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51-57页 |
二、礼乐政刑:治道产生的历程及其基本范畴与结构 | 第57-65页 |
第二节 现实的政治选择:君子(统治者)应持之道术 | 第65-71页 |
第二章 《新语》政治路线论:术事第二、辅政第三、无为第四解读 | 第71-92页 |
第一节 "因世而权行":政治路线选择的基本原则——《术事》第二解读 | 第71-79页 |
一、治道选择的基本原则和逻辑结论 | 第72-77页 |
二、治道内涵:诸术综合 | 第77-79页 |
第二节 君王的"巢"与"杖":政治路线执行中的长者政治模式——辅政第三解读 | 第79-83页 |
一、"圣人"之"巢"与"杖" | 第80-81页 |
二、"杖"的特征:长者政治模式的构建 | 第81-83页 |
三、"杖"的运用:长者政治中德性的展现 | 第83页 |
第三节 无为而治:政治路线的实践途径——无为第四解读 | 第83-92页 |
一、道莫大于无为:无为是唯一正确的政治实践途径 | 第84-88页 |
二、无为政治的基础设置 | 第88-92页 |
第三章 《新语》政治行为论:辩惑第五、慎微第六、资质第七解读 | 第92-111页 |
第一节 政治行为之正义论——辨惑第五解读 | 第92-97页 |
一、政治行为中言与行的矛盾 | 第92-93页 |
二、正直君子的言行之辨 | 第93页 |
三、众议之谗、谐之辨 | 第93-96页 |
四、政治行为的正邪之别 | 第96-97页 |
第二节 君子政治行为之修养论:慎微第六解读 | 第97-104页 |
一、内圣:政治行为正义的保障 | 第97-101页 |
二、外王:政治正义秩序保障的行为规范 | 第101-104页 |
第三节 政治行为中的才行论:资质第七解读 | 第104-111页 |
一、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 | 第104-106页 |
二、识才是用人的基础 | 第106-109页 |
三、人才与国运 | 第109-111页 |
第四章 《新语》政治理想论:《新语·至德》第八解读 | 第111-120页 |
第一节 理想政治实现之前提:帝王之"统理" | 第111-113页 |
第二节 至德之世:治道的理想境界 | 第113-117页 |
第三节 "古成败之国"的"有为"之鉴 | 第117-120页 |
第五章 《新语》政治本质论 | 第120-144页 |
第一节 治道贵"一":大一统的政治理论本质——怀虑第九解读 | 第120-128页 |
一、"一"是统治者政治修养的本质要求 | 第120-122页 |
二、"一"是天道、人伦之本 | 第122-124页 |
三、"道术"必须统一于"圣人之道" | 第124-126页 |
四、道与物:执"一"与行志关系之辨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人性与治道:义利之辨中的政治本质——本行第十解读 | 第128-135页 |
一、圣人的义利观 | 第128-132页 |
二、治道中的财、武与道、义 | 第132-134页 |
三、圣人无为的道德观 | 第134-135页 |
第三节 天道、人道与治道:政治自然与神圣的本质探源——明诫第十一解读 | 第135-144页 |
一、天道与人事 | 第136-138页 |
二、天人感应:人道丧则天道罚 | 第138页 |
三、圣人之道在循"天" | 第138-142页 |
四、治道与祥瑞、灾异 | 第142-144页 |
第六章 《新语》政治决策论:思务第十二解读 | 第144-154页 |
第一节 "明道而知守":政治决策的正确路径 | 第144-148页 |
一、政治决策中的变、通与利、寿 | 第144-146页 |
二、政治决策者败亡的历史之鉴 | 第146页 |
三、正确的政治决策素质与过程 | 第146-148页 |
第二节 "权"是政治决策的灵魂 | 第148-151页 |
一、圣人之道与政治决策 | 第148-149页 |
二、天地之道与政治决策 | 第149页 |
三、天道变异与政治决策 | 第149-151页 |
第三节 言行一致的政策推行机制 | 第151-154页 |
下篇 《新语》政治理论体系的历史定位 | 第154-256页 |
第七章 陆贾与《新语》:帝制时代政治理论体系的创始 | 第154-182页 |
第一节 特殊的时代背景:《新语》政治理论体系建构的"孵化场" | 第154-175页 |
一、政治史的巨变:帝国制度的诞生及其对政治理论体系的需求 | 第154-156页 |
二、秦政之失引发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 | 第156-174页 |
三、陆贾与特殊时代的特殊统治集团 | 第174-175页 |
第二节 特殊的人:陆贾"造"《新语》与汉初政治建制 | 第175-182页 |
一、"优繇"人生,道家学养 | 第177-179页 |
二、"固见全经",通识儒学 | 第179-181页 |
三、因世设道,百家"杂"陈 | 第181-182页 |
第八章 《新语》理论体系的构成与理论定位 | 第182-213页 |
第一节、"万岁"理论:汉初君臣形成共识的实用政治理论体系 | 第182-196页 |
一、《新语》文本的性质定位 | 第182-184页 |
二、《新语》的叙述逻辑与理论体系问题 | 第184-188页 |
三、《新语》政治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 | 第188-190页 |
四、从"因世而权行"到"统理":《新语》政治理论体系的层次和理论深化 | 第190-196页 |
第二节 《新语》政治理论体系探讨模式与汉初帝国政治理论体系建构 | 第196-213页 |
一、返本开新:言说方式与治道变更的路径 | 第197-199页 |
二、整体性思维:推崇尧舜、周公之道,开辟对传统"道术"的整体性复兴之路 | 第199-200页 |
三、体系重构:对诸子的超越与开拓 | 第200-202页 |
四、整合的架构模式:"因世而权行"的政治理论灵魂 | 第202-205页 |
五、"被服"之路:陆贾与董仲舒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体系的初步完成 | 第205-213页 |
第九章 《新语》政治理论体系与汉初帝国政治实践——《新语》政治理论体系的实践定位 | 第213-256页 |
第一节 "因世而权行":汉初政治指导思想新论 | 第213-222页 |
一、汉初帝国政治实体的多层级性:"因世而权行"政治指导思想的政治基础 | 第213-218页 |
二、黄老无为思想不是汉初政治指导思想 | 第218-219页 |
三、因世而权行政治指导思想的形成 | 第219-222页 |
第二节 历代学者论《新语》对刘邦的影响 | 第222-228页 |
一、汉代学者的评述 | 第222-225页 |
二、宋元明清学者的推崇 | 第225-228页 |
第三节 高祖诏令中的《新语》政治灵魂:"因世而权行"政治指导思想的实践运用 | 第228-242页 |
一、"因世"而行政: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诏令解读 | 第229-236页 |
二、"逆取而顺守":统治模式的转向 | 第236-242页 |
第四节 汉初丞相的长者政治与《新语》的圣贤模式 | 第242-256页 |
一、萧何的政治行为与《新语》政治理论 | 第244-249页 |
二、曹参的"无为而治"与《新语·辅政》中的"杖" | 第249-252页 |
三、陈平、周勃与长者政治模式的延续 | 第252-253页 |
四、小结 | 第253-256页 |
结论 | 第256-267页 |
一、《新语》与帝制时代政治理论体系基本范型 | 第256-260页 |
二、《新语》对帝制政治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与实践双重愈义 | 第260-262页 |
三、帝制时代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体系研究的当代境遇与前景展望 | 第262-2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67-275页 |
后记 | 第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