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 韩非及《韩非子》 | 第7-8页 |
第二节 兼语句及其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第三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韩非子》兼语句概述 | 第15-25页 |
第一节 根据V_1的语义类型来分类 | 第15-22页 |
第二节 根据V_2的繁简来分类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根据N 的位置来分类 | 第23-24页 |
第四节 根据成分的隐现来分类 | 第24-25页 |
第三章《韩非子》兼语句句法结构分析 | 第25-35页 |
第一节 《韩非子》兼语句的句法分析 | 第25-29页 |
第二节 《韩非子》兼语句的兼语类型 | 第29-32页 |
第三节 《韩非子》兼语句的兼语后位成分类型 | 第32-35页 |
第四章《韩非子》兼语句的语义分析 | 第35-40页 |
第一节 S 与 N 的语义制约 | 第35页 |
第二节 V_1和V_2之间的语义制约 | 第35-37页 |
第三节 N 与 V_1和V_2之间的语义制约 | 第37-40页 |
第五章《韩非子》兼语句的语用分析 | 第40-46页 |
第一节 兼语结构的使用 | 第40-42页 |
第二节 “S+V_1+N+V_2”结构的省略 | 第42-46页 |
第六章 《韩非子》与《左传》、《史记》兼语句的历史比较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