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整合发育特征及其与油气运移、成藏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3-16页 |
·不整合形成机制及分类研究 | 第14页 |
·不整合的识别方法 | 第14-15页 |
·不整合面控油作用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工区概况 | 第16-17页 |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7-19页 |
·不整合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重点研究区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取得的成果和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不整合类型划分 | 第22-38页 |
·不整合类型及形态 | 第23-30页 |
·构造成因的不整合类型及形态特征 | 第23-27页 |
·沉积成因的不整合类型及形态特征 | 第27-28页 |
·复合作用成因的不整合类型 | 第28-29页 |
·其它分类方案 | 第29-30页 |
·不整合新型分类及其意义 | 第30-38页 |
·分类原则 | 第30-31页 |
·不整合新型分类 | 第31-36页 |
·新型不整合划分的意义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 第36-38页 |
第3章 不整合识别及分布规律研究 | 第38-59页 |
·不整合的识别 | 第38-48页 |
·不整合的识别方法 | 第38页 |
·野外识别标志 | 第38-39页 |
·地震识别不整合 | 第39-47页 |
·测井识别不整合 | 第47-48页 |
·东、西部典型工区不整合分布研究 | 第48-56页 |
·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不整合分布 | 第48-50页 |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不整合分布 | 第50-51页 |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不整合分布 | 第51-56页 |
·东、西部盆地不整合的分布规律 | 第56-59页 |
第4章 不整合纵向结构及岩溶特征研究 | 第59-85页 |
·不整合纵向结构研究 | 第59-63页 |
·矿场地球物理证据 | 第60-61页 |
·岩石学证据 | 第61-62页 |
·矿物学证据 | 第62-63页 |
·不整合层状类型划分及在东西部盆地中的差异 | 第63-76页 |
·惠民凹陷不整合结构发育特点 | 第64-70页 |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不整合结构发育特点 | 第70-76页 |
·东西部盆地不整合结构成因分析 | 第76-79页 |
·断陷湖盆不整合结构成因 | 第76-78页 |
·前陆盆地不整合结构成因 | 第78-79页 |
·不整合岩溶特征研究 | 第79-85页 |
·溶蚀作用 | 第79-84页 |
·胶结作用 | 第84-85页 |
第5章 油气在不整合中的运移模式和聚集规律 | 第85-119页 |
·油气沿不整合运聚理论研究及建模 | 第85-92页 |
·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力学分析 | 第85-87页 |
·盖层封闭理论研究 | 第87-88页 |
·凹凸汇散模式 | 第88-91页 |
·模糊综合评判不整合输导性能 | 第91-92页 |
·惠民凹陷不整合油气运聚规律研究 | 第92-99页 |
·中央隆起带油气在不整合中的运聚 | 第93-97页 |
·曲堤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 | 第97-99页 |
·准噶尔西北缘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运聚规律 | 第99-114页 |
·乌夏地区不整合输导性能综合评价 | 第99-106页 |
·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藏目标预测 | 第106-107页 |
·乌夏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 | 第107-114页 |
·不整合油气成藏规律 | 第114-119页 |
·不整合油气成藏具区带性 | 第114-115页 |
·不整合储层空间的优质性 | 第115页 |
·不整合在油气成藏中的四重作用 | 第115-117页 |
·不整合油气成藏受多因素影响 | 第117页 |
·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指示性 | 第117-11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