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桂地区古生界储层流体与成藏成矿的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第1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 | 第14-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42页 |
·地层 | 第17-26页 |
·前寒武系 | 第17-18页 |
·寒武系 | 第18-19页 |
·奥陶系 | 第19-21页 |
·志留系 | 第21-22页 |
·泥盆系 | 第22-23页 |
·石炭系 | 第23-24页 |
·二叠系 | 第24-25页 |
·三叠系 | 第25-26页 |
·晚古生界至三叠系地层对比 | 第26页 |
·侏罗系及白垩系 | 第26页 |
·第三系 | 第26页 |
·构造 | 第26-34页 |
·南盘江坳陷 | 第28-30页 |
·黔西南坳陷 | 第30-31页 |
·黔南坳陷 | 第31-33页 |
·罗平断阶 | 第33页 |
·东兰断隆 | 第33页 |
·德保断隆 | 第33-34页 |
·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史 | 第34-42页 |
·中—新元古代盆地基底形成阶段 | 第34页 |
·震旦—志留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阶段 | 第34-38页 |
·泥盆纪—早二叠世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阶段 | 第38-39页 |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弧后裂陷盆地阶段 | 第39-40页 |
·晚三叠世前陆盆地阶段 | 第40-42页 |
第3章 区域油气储层及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42-47页 |
·储集层的主要特征及其时空分布 | 第42-43页 |
·南盘江坳陷储集层 | 第42-43页 |
·黔南坳陷储集层 | 第43页 |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43-47页 |
·南盘江地区的生储盖组合 | 第43-46页 |
·黔南地区的生储盖组合 | 第46-47页 |
第4章 储层流体特征 | 第47-87页 |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47-78页 |
·流体包裹体基本特征 | 第47-54页 |
·均一温度 | 第54-65页 |
·流体盐度 | 第65-70页 |
·流体密度和压力 | 第70-73页 |
·流体成分 | 第73-78页 |
·碳氧同位素组成 | 第78-87页 |
第5章 储层流体与油气成藏和金属成矿的关系 | 第87-137页 |
·储层流体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87-117页 |
·黔桂地区古油藏的基本特征 | 第87-94页 |
·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 | 第94-100页 |
·地层埋藏深度和剥蚀厚度 | 第100-104页 |
·油气流体的运聚 | 第104-117页 |
·储层流体与金属成矿的关系及成矿—成藏模式 | 第117-137页 |
·国外金属矿床与油气藏的共生实例分析 | 第117-122页 |
·低温热液金属矿床与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关系 | 第122-126页 |
·低温热液金属矿床与油气藏的成因联系 | 第126-134页 |
·油气和金属矿床的改造与破坏 | 第134-137页 |
结论 | 第137-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