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 ·选题依据 | 第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概述 | 第12页 |
| ·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 | 第12页 |
| ·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特征、目标、意义 | 第12页 |
| ·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文献法 | 第13页 |
| ·归纳推理法与演绎法 | 第13页 |
| ·分析与综合法 | 第13页 |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3页 |
| ·理念阐释 | 第13-18页 |
| ·素质教育理念阐释 | 第13-15页 |
| ·素质教育的历史溯源 | 第14页 |
| ·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14-15页 |
| ·课程 | 第15页 |
| ·体育课程 | 第15页 |
|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 第15-17页 |
| ·教育改革 | 第16页 |
| ·课程改革 | 第16页 |
|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联系与区别 | 第16-17页 |
|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理念阐释 | 第17-18页 |
|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 第17页 |
|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 第17-18页 |
|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18页 |
|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 第18页 |
| 第二章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综述 | 第18-27页 |
| ·对体育课程改革中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18-20页 |
| ·对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面的研究 | 第20-21页 |
| ·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特征 | 第21-25页 |
| ·全体性 | 第21-22页 |
| ·全面性 | 第22页 |
| ·基础性 | 第22页 |
| ·主体性 | 第22页 |
| ·健身性 | 第22-23页 |
| ·娱乐性 | 第23页 |
| ·人文性 | 第23页 |
| ·灵活性 | 第23-24页 |
| ·多元性 | 第24页 |
| ·多样性 | 第24页 |
| ·开放性 | 第24-25页 |
| ·生动性 | 第25页 |
| ·课程改革的历史总结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传统体育课程标准与新体育课程课程标准的对比 | 第27-29页 |
| ·指导思想的对比 | 第27页 |
| ·教学目标的对比 | 第27-28页 |
| ·教学方法的对比 | 第28页 |
| ·教学内容的对比 | 第28页 |
| ·评价方法的对比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 第29页 |
|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 ·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性 | 第29-30页 |
| ·对"体育与健康"课重视不够 | 第29-30页 |
| ·缺乏指导与监督 | 第30页 |
| ·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制约 | 第30页 |
| ·新体育课程标准带来的困惑 | 第30-31页 |
| ·教师自身素质的有限性 | 第31页 |
| 第五章 对于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第31-34页 |
| ·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第31-32页 |
| ·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 第31页 |
| ·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 第31-32页 |
| ·明确教学目标,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与力法 | 第32页 |
| ·有效地组织体育与健康课教学 | 第32页 |
| ·建立发展性评价系统,促进学生发展 | 第32页 |
| ·目前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32-34页 |
| ·如何从体育课程教学实际出发,更好的完善体育课程理论体系 | 第32-33页 |
| ·根据课程目标创新选择课程内容 | 第33页 |
| ·在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 第33页 |
| ·从整体上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 | 第33页 |
| ·如何解决体育课程的综合目标问题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