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

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6-36页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第16-24页
 二、研究现状第24-31页
 三、研究方法与关键术语第31-36页
第二章 元命题的开创:以意逆志的孟子之学第36-87页
 小引第36页
 第一节 说《诗》者,以意逆志第36-50页
  一、以意逆志与断章取义第36-41页
  二、以心求心的以意逆志第41-46页
  三、诠释学的汉语元命题第46-50页
 第二节 孟子说《诗》与诗教第50-68页
  一、重建《诗》之伦理: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第50-57页
  二、交友古人:读其《书》、颂其《诗》,知其人、论其世第57-63页
  三、诗教传统中的以意逆志说《诗》第63-68页
 第三节 意义与回响第68-87页
  一、以意逆志与孟子《诗》学第68-72页
  二、以意逆志与《诗经》的接受第72-80页
  三、以意逆志与中国诠释传统第80-87页
第三章 汉宋之争:己意以求与平心以待第87-135页
 小引第87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87-101页
  一、适用范围的扩展第87-92页
  二、命题内涵的转变第92-101页
 第二节 理解方法与诠释伦理的建构第101-113页
  一、孟子与《孟子》的意义第101-104页
  二、人情不远与意私志公第104-109页
  三、汉宋之争与理解方法、诠释伦理第109-113页
 第三节 朱熹与以意逆志诠释第113-135页
  一、读书之法,以意逆志第114-121页
  二、以意逆志读书与儒学第121-126页
  三、意义与回响第126-135页
第四章 清代与现代的边界限定:知人论世与主观臆测第135-165页
 小引第135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35-148页
  一、有效性的怀疑第135-137页
  二、知人论世的限定第137-142页
  三、主观臆测的批判第142-148页
 第二节 学术转向与文化转型中的以意逆志诠释第148-165页
  一、学术转向与清代以意逆志诠释第148-153页
  二、文化转型与现代以意逆志诠释第153-158页
  三、汉语与以意逆志诠释第158-165页
第五章 遭遇西学:以意逆志方法、逻辑与诠释历史第165-212页
 小引第165页
 第一节 以意逆志方法第165-181页
  一、儒家精神与以意逆志第165-169页
  二、以意逆志文学批评方法第169-175页
  三、以意逆志诠释方法第175-181页
 第二节 以意逆志逻辑第181-195页
  一、作者、文本、读者、世界与理解逻辑第181-186页
  二、整体、互动、体认与理解传统第186-190页
  三、类同、异质与中西的比较对话第190-195页
 第三节 多维视野中的以意逆志诠释史第195-212页
  一、传统与权威第196-201页
  二、有效诠释第201-205页
  三、效果历史第205-208页
  四、诠释之弧第208-212页
第六章 汉语意义拓展:以意逆志诠释学第212-244页
 小引第212页
 第一节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与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第212-223页
  一、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第213-216页
  二、传统转化的现代危机第216-218页
  三、命题诠释与汉语知识生成方式第218-223页
 第二节 为己之学与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第223-231页
  一、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第224-226页
  二、为己之学的现代处境第226-227页
  三、命题诠释史与汉语知识生成内在理路第227-231页
 第三节 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与以意逆志诠释学第231-244页
  一、西方文论中国化问题第231-234页
  二、诠释学的现代格局与中国化目标第234-237页
  三、以意逆志诠释学与汉语意义拓展的现代目标第237-244页
第七章 结语:关于理解问题的汉语学术话语第244-253页
 一、理解之路第244-246页
 二、修辞境界第246-248页
 三、人文世界第248-253页
参考文献第253-260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260-262页
后记第262页

论文共2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
下一篇:两宋宗室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