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绪论 | 第14-3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4-1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四、写作思路 | 第27-31页 |
第一章 媒介革命与受众革命 | 第31-48页 |
第一节 媒介革命及深远影响 | 第31-38页 |
第二节 晚清的诗界革命 | 第38-48页 |
第二章 新诗阅读研究 | 第48-78页 |
第一节 新诗的倡导与发生 | 第48-62页 |
第二节 新诗读者群的出现 | 第62-71页 |
第三节 初期新诗的接受反应 | 第71-78页 |
第三章 新文学运动时期期待视野的变化 | 第78-100页 |
第一节 诗歌的新旧之争 | 第78-83页 |
第二节 小诗热潮与白话新诗的期待视野 | 第83-91页 |
第三节 诗的“贵族”“平民”之争 | 第91-95页 |
第四节 新诗集《冬夜》《草儿》的反应 | 第95-100页 |
第四章 新诗发展时期多元追求与反应 | 第100-118页 |
第一节 象征诗派“纯诗”观念及其反应 | 第101-104页 |
第二节 读者引起的《现代》“谜诗”讨论 | 第104-108页 |
第三节 新月派格律诗运动及其效应 | 第108-112页 |
第四节 中国诗歌会的大众化追求 | 第112-118页 |
第五章 抗战文化语境与新诗接受 | 第118-140页 |
第一节 解放区的号召—大众歌调 | 第119-129页 |
第二节 沦陷区的呼喊—心灵的哀音 | 第129-131页 |
第三节 国统区的反抗—讽刺诗的盛行 | 第131-140页 |
第六章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接受 | 第140-172页 |
第一节 《女神》经典地位的确立 | 第140-146页 |
第二节 徐志摩诗歌的接受命运 | 第146-157页 |
第三节 李金发诗歌的接受现象 | 第157-161页 |
第四节 艾青诗歌的接受轨迹 | 第161-164页 |
第五节 诗人穆旦的重新发现 | 第164-172页 |
第七章 当代新诗的接受潮流 | 第172-201页 |
第一节 新民歌运动—诗歌的意识形态化 | 第173-176页 |
第二节 朦胧诗诗潮—审美经验的提升 | 第176-183页 |
第三节 汪国真现象—读者的作用 | 第183-186页 |
第四节 新诗的否定接受及反思 | 第186-201页 |
结语 | 第201-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13-216页 |
后记 | 第216-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