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靖康之难与陈与义心态及诗学主张的变化 | 第10-26页 |
第一节 靖康之难前后陈与义的经历 | 第10-12页 |
第二节 陈与义的心态变化 | 第12-16页 |
第三节 陈与义诗学主张的变化 | 第16-26页 |
第二章 陈与义诗思想内容的变化 | 第26-49页 |
第一节 陈与义前期诗的思想内容 | 第26-33页 |
一 位卑官冷的苦闷 | 第26-28页 |
二 洁身远害的理想 | 第28-29页 |
三 耽情山水林泉 | 第29-32页 |
四 感念时事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陈与义后期诗的思想内容 | 第33-49页 |
一 忧国伤世的社会忧患 | 第33-41页 |
二 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 | 第41-46页 |
三 寄情山水的心灵慰籍 | 第46-49页 |
第三章 陈与义诗艺术风格的变化 | 第49-65页 |
第一节 陈与义前期诗的艺术风格 | 第49-51页 |
第二节 陈与义后期诗的艺术风格 | 第51-65页 |
一 雄浑慷慨 | 第51-57页 |
二 清静幽冷 | 第57-59页 |
三 清新明丽 | 第59-61页 |
四 闲适平淡 | 第61-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附录: 陈与义诗辑佚中的误收问题 | 第66-6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