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三、国内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1-18页 |
四、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死刑概述 | 第21-28页 |
第一节 死刑的起源 | 第22-23页 |
一、有关死刑起源的不同观点 | 第22-23页 |
二、笔者有关死刑起源的观点 | 第23页 |
第二节 死刑的泛滥 | 第23-25页 |
一、从刑罚的历史来看,死刑在古代社会的泛滥 | 第23-24页 |
二、对统治者毫无节制地实施报复的归结 | 第24页 |
三、“同态复仇”是死刑泛滥的潜在诱因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死刑的没落 | 第25-26页 |
一、贝卡利亚首倡废止死刑及其深远影响 | 第25-26页 |
二、有关死刑在逐步消亡的数据核比 | 第26页 |
第四节 有关死刑的起源、泛滥和没落的理论启发 | 第26-28页 |
一、死刑是以国家的名义剥夺受刑人的生命 | 第26页 |
二、死刑的理论基础为刑罚报应观 | 第26-27页 |
三、死刑的过度适用无助于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 第27页 |
四、对死刑滥用的否定趋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死刑在中国的伦理化发展进程 | 第28-41页 |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及其以前时期死刑的发展趋势 | 第28-35页 |
一、夏商周时期死刑的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二、春秋战国时期以及秦汉时期死刑的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三、南北朝时期及至民国初期死刑的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四、中国封建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以前时期的死刑制度特点总结 | 第31-32页 |
五、中国封建社会及其前期死刑发展的伦理道德化进程总结 | 第32-35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国死刑的发展趋势 | 第35-38页 |
一、中共中央有关废除死刑的主张 | 第35-36页 |
二、毛泽东的刑事政策思想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两法”颁布后,我国死刑的发展趋势 | 第38-41页 |
一、1979 年刑事诉讼法从程序上对适用死刑作了必要的控制 | 第38页 |
二、“两法”颁布以后死刑复核权的下放 | 第38-39页 |
三、自 1997 年以来,“两法”修改以后我国的死刑状况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死刑存废论 | 第41-47页 |
第一节 死刑存置论 | 第41-43页 |
一、报应理论 | 第41-42页 |
二、功利理论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死刑的废止论 | 第43-47页 |
一、贝卡利亚的死刑废止论 | 第43-45页 |
二、边沁的死刑废止论 | 第45页 |
三、菲利的死刑废除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死刑废除的主张 | 第47-58页 |
第一节 死刑不人道 | 第47-48页 |
一、人道主义 | 第47页 |
二、刑罚人道主义的内涵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死刑不正义 | 第48-50页 |
一、正义的概述 | 第48-49页 |
二、死刑有悖于伦理学中的正义观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死刑有悖于人权保障 | 第50-52页 |
一、人权理论概述 | 第50-51页 |
二、死刑与人权的相悖性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死刑彻底剥夺了罪犯改恶从善的可能 | 第52-54页 |
一、善与恶的概述 | 第52-53页 |
二、死刑使罪犯丧失了改恶从善的机会 | 第53-54页 |
第五节 现阶段中国废除死刑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措施 | 第54-58页 |
一、中国在现阶段废除死刑所面临的困境 | 第54页 |
二、现阶段在保留死刑的情况下,对死刑的适用进行严格控制不失为权宜之计 | 第54-58页 |
第五章 对废除死刑的几点构想 | 第58-64页 |
第一节 立法角度 | 第58-59页 |
一、从立法角度废除死刑的含义 | 第58页 |
二、立法角度废除死刑的局限性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司法角度 | 第59-60页 |
一、司法角度废除死刑的含义 | 第59页 |
二、从司法角度废除死刑的意义 | 第59-60页 |
三、司法角度废除死刑的局限性 | 第60页 |
第三节 从宪法角度 | 第60-62页 |
一、宪法角度废除死刑的含义 | 第60页 |
二、从宪法角度废除死刑的利弊 | 第60-62页 |
第四节 废除死刑后中国相关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62-64页 |
一、完善我国《刑法》中有关无期徒刑的规定 | 第62-63页 |
二、为被害人建立适当的救助制度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