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基于亲情的传统伦理立法——“亲亲相隐” | 第12-16页 |
第一节 古代“亲亲相隐”原则的起源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制度得以确立并完善 | 第13-14页 |
第三节 “亲亲相隐”自唐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 第14-16页 |
第三章 近现代各国的容隐制度——对亲属特权的确认 | 第16-22页 |
第一节 中华法系圈内“亲亲相隐”的传统 | 第16-17页 |
一、韩国刑法 | 第16页 |
二、日本刑法、刑诉法和民法 | 第16-17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刑法 | 第17页 |
四、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刑法 | 第17页 |
第二节 近现代大陆法系国家对“亲亲相隐”的确认 | 第17-19页 |
一、法国刑法、刑诉法和民法 | 第17-18页 |
二、德国刑法和刑诉法 | 第18-19页 |
三、意大利刑法和刑诉法 | 第19页 |
第三节 英美法系国家对“亲亲相隐”的认可 | 第19-22页 |
一、英美刑法 | 第20页 |
二、英美刑诉法 | 第20-22页 |
第四章 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与近现代各国对亲属权利确认之比较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古代“亲亲相隐”与近现代各国对亲属权利确认之共性 | 第22-25页 |
一、对亲情的正视与宽容 | 第22-23页 |
二、法律与亲情冲突的妥协 | 第23-24页 |
三、家庭是一个整体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古代“亲亲相隐”与近现代各国对亲属权利确认之差异 | 第25-28页 |
一、等级制与平等主体不同 | 第25-26页 |
二、伦理道德与基本权利不同 | 第26-28页 |
第五章 法理学角度对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可取性之探析 | 第28-35页 |
第一节 法律现代化之“亲亲相隐”传统的断裂及其原因 | 第28-31页 |
一、制度缺失 | 第28-30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亲亲相隐原则的法理探析 | 第31-35页 |
一、从历史制度的角度看亲亲相隐价值的取舍 | 第31-32页 |
二、亲亲相隐的现代价值体现 | 第32-3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5-43页 |
第一节 “亲亲相隐”于民间法的归隐 | 第35-39页 |
第二节 “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转化 | 第39-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