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给水管网的主要研究方向 | 第9-11页 |
·给水管网的流量计算 | 第10页 |
·给水管网的优化设计 | 第10-11页 |
·给水管网的现状分析 | 第11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页 |
·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2 给水管网流量计算的基本理论 | 第16-31页 |
·给水管网流量计算基础方程 | 第16页 |
·给水管网流量计算基础方法 | 第16-18页 |
·水头损失计算 | 第18-21页 |
·初始流量分配 | 第21-27页 |
·关联矩阵法 | 第22-24页 |
·均匀法 | 第24-25页 |
·节点累计法 | 第25页 |
·最短树法 | 第25-26页 |
·最小平方和法 | 第26页 |
·计高幂次管长的最小平方和法 | 第26-27页 |
·管网平差方法 | 第27-30页 |
·哈代—克罗斯法 | 第27-29页 |
·最大闭合差的环校正法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遗传算法分析 | 第31-44页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31-34页 |
·遗传算法的起源与发展 | 第31-32页 |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32-33页 |
·遗传算法的应用步骤 | 第33-34页 |
·遗传算法的实现技术 | 第34-42页 |
·参数编码 | 第35-36页 |
·初始种群的产生 | 第36页 |
·适应度函数 | 第36-37页 |
·选择操作 | 第37-38页 |
·交叉操作 | 第38-39页 |
·变异操作 | 第39-40页 |
·终止法则的确定 | 第40-41页 |
·运行参数的设定 | 第41页 |
·约束条件的处理 | 第41-42页 |
·遗传算法的基本特点及优缺点 | 第42-43页 |
·遗传算法的基本特点 | 第42-43页 |
·遗传算法的优点 | 第43页 |
·遗传算法的缺点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给水管网流量计算的遗传算法模型设计 | 第44-62页 |
·给水管网流量计算的数学模型 | 第44-46页 |
·约束条件的处理 | 第46-47页 |
·使用改进遗传算法进行给水管网流量计算的实现技术 | 第47-57页 |
·编码 | 第47-48页 |
·新个体的生成方法 | 第48-52页 |
·初始种群的产生 | 第52-53页 |
·适应度函数的确定 | 第53-54页 |
·选择操作的实现 | 第54-55页 |
·交叉操作的实现 | 第55-56页 |
·变异操作的实现 | 第56-57页 |
·终止法则的确定 | 第57页 |
·运行参数的设定 | 第57页 |
·给水管网中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 | 第57-58页 |
·枝状管段的处理 | 第57-58页 |
·阀门的处理 | 第58页 |
·水泵的处理 | 第58页 |
·算法的步骤及流程 | 第58-61页 |
·与传统算法的比较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系统的实现和在实例中的应用 | 第62-78页 |
·系统的总体目标与功能概述 | 第62-63页 |
·系统的总体目标 | 第62页 |
·系统的功能概述 | 第62-63页 |
·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63-64页 |
·系统的功能结构及详细介绍 | 第64-67页 |
·系统的功能结构 | 第64-65页 |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 第65-67页 |
·系统的开发工具 | 第67-70页 |
·后台数据库软件——Oracle 9i | 第67-68页 |
·前台开发工具——Delphi 7.0 | 第68页 |
·数据库设计软件——PowerDesigner 9.0 | 第68-69页 |
·GIS软件——蓝光给水管网建模平台 | 第69-70页 |
·在实例中的应用 | 第70-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结论 | 第78-80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78-79页 |
·未来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86页 |
数据库设计图 | 第84-86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