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页 |
第一章 社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第10-16页 |
第一节 社区概念的内涵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社区概念在我国的发展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社区外延的确定 | 第14-16页 |
一、国外社区范围的确定 | 第14-15页 |
二、国内社区范围的确定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社区治理及及现实意义 | 第16-20页 |
第一节 治理概念的提出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意义 | 第17-20页 |
第三章 我国传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单位制及其变革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单位制产生的背景 | 第20-22页 |
一、经济基础的决定 | 第20-21页 |
二、执政党革命经验的惯性 | 第21页 |
三、历史条件的限制 | 第21-22页 |
四、快速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 第22页 |
第二节 单位制的功能 | 第22-23页 |
一、政治整合——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 | 第22-23页 |
二、经济整合——强大的集中资源搞建设功能 | 第23页 |
三、社会整合——强大的社会管理和控制功能 | 第23页 |
第三节 单位制的后果 | 第23-24页 |
一、社会的一体性 | 第23-24页 |
二、人格的依附性 | 第24页 |
第四节 单位制的变革 | 第24-27页 |
一、有制结构的变动 | 第25页 |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25页 |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25-26页 |
四、社会成员结构和状况的变化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我国传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街居制及其变革 | 第27-32页 |
第一节 街居制的产生和发展 | 第27-29页 |
第二节 街居制的问题 | 第29-31页 |
一、职能过度膨胀 | 第29-30页 |
二、法定地位和权力不适应管理需要 | 第30页 |
三、履责的不到位与错位并存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街居制的变革 | 第31-32页 |
一、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街居关系 | 第31页 |
二、明确居民自治主体的工作定位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形成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指导原则 | 第32-42页 |
第一节 坚持行政主导推动的原则 | 第32-36页 |
第二节 强政府与强社会结合的原则 | 第36-37页 |
第三节 议行分离专业操作的原则 | 第37-40页 |
一、关于议行分离 | 第37-38页 |
二、关于专业操作 | 第38-40页 |
第四节 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参与的原则 | 第40-42页 |
第六章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主体地位和关系 | 第42-51页 |
第一节 领导层 | 第42-45页 |
一、社区党工委 | 第42-43页 |
二、街道办事处 | 第43-45页 |
三、党工委与办事处的关系 | 第45页 |
第二节 议事层 | 第45-47页 |
第三节 操作层 | 第47-51页 |
一、秘书处 | 第48页 |
二、小区理事会的专门委员会 | 第48页 |
三、社工站及各类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