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4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研究地区和样地概况 | 第14-16页 |
第一节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4页 |
第二节 样地概况 | 第14-16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21页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第二节 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调查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生物量测定 | 第17页 |
第四节 土壤种子库调查 | 第17-18页 |
第五节 种子埋藏实验 | 第18-19页 |
第六节 数据分析 | 第19-21页 |
第四章 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 第21-29页 |
第一节 群落结构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物种组成分析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23-25页 |
第四节 群落间的相似性 | 第25-26页 |
第五节 讨论 | 第26-29页 |
1. 人工营建群落对紫茎泽兰的控制 | 第26-27页 |
2. 替代群落营建与后续管理 | 第27-29页 |
第五章 土壤种子库特征 | 第29-37页 |
第一节 种子密度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土壤种子库的群落结构 | 第31页 |
第三节 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以及与地面植被的关系 | 第31-34页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34-37页 |
1. 替代群落后续管理对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2. 人工群落与土壤种子库 | 第35-37页 |
第六章 不同类型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分布 | 第37-43页 |
第一节 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特征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不同群落类型地上植被生物量及其分布特点 | 第39-40页 |
第三节 不同群落类型紫茎泽兰生物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1. 人工恢复植被对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的贡献 | 第41-42页 |
2. 不同管理措施下人工替代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第七章 不同埋藏处理紫茎泽兰种子寿命及其危害 | 第43-46页 |
第一节 不同深度紫茎泽兰种子活力随时间的变化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小结和讨论 | 第44-46页 |
第八章 讨论与建议 | 第46-51页 |
1、紫茎泽兰迹地替代控制与物种多样性恢复 | 第46页 |
2、土壤种子库与植被恢复 | 第46-47页 |
3、光照对紫茎泽兰生物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紫茎泽兰长久性土壤种子库及其危害 | 第48-49页 |
5、建议 | 第49-51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发表文章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