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项目来源及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工区概况 | 第12-14页 |
| ·层序与地层学研究 | 第14页 |
| ·构造演化与岩相古地理研究 | 第14-15页 |
| ·石油地质研究 | 第15页 |
| ·油气勘探现状与课题研究基础 | 第15-16页 |
| ·层序地层学与米级旋回层序 | 第16-19页 |
|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 ·完成主要工作和取得成果 | 第20-23页 |
| ·完成主要工作 | 第20页 |
| ·取得研究成果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早古生代古地理特征--滇黔桂古陆的演化与形成 | 第23-42页 |
| ·寒武纪至中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 第23-34页 |
| ·早寒武世古地理特征 | 第23-28页 |
| ·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28-29页 |
| ·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29-30页 |
| ·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30-34页 |
| ·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34页 |
| ·晚奥陶纪至志留纪早期岩相古地理 | 第34-36页 |
| ·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35页 |
| ·志留纪早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35-36页 |
| ·孤立残留海湾的志留纪中晚期岩相古地理 | 第36-38页 |
| ·加里东运动对早古生代古地理及深层油气藏的影响 | 第38-42页 |
| ·加里东运动表现出的复杂性 | 第38页 |
| ·加里东运动前后的古地理对比 | 第38-40页 |
| ·加里东运动对深层油气藏的影响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泥盆纪时期滇黔桂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 | 第42-60页 |
| ·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 第42-44页 |
| ·与不整合运动相关的界面标志 | 第43页 |
| ·岩相组合标志与沉积作用转换面 | 第43页 |
| ·米级旋回的地层演化关系 | 第43-44页 |
| ·连陆台地背景泥盆系的层序地层特征 | 第44-49页 |
| ·贵阳乌当剖面泥盆系的层序地层划分 | 第44-45页 |
| ·贵州都匀绿荫桥剖面泥盆系的层序地层 | 第45-47页 |
| ·贵州独山泥盆系的层序地层划分 | 第47-49页 |
| ·孤立台地背景泥盆系的层序地层特征 | 第49-53页 |
| ·广西隆林德峨剖面泥盆系层序地层特征 | 第49-51页 |
| ·广西横县六景剖面泥盆系层序地层特征 | 第51-53页 |
| ·台间盆地背景泥盆系的层序地层学特征 | 第53-56页 |
| ·泥盆系层序地层分析 | 第56-60页 |
| ·泥盆系层序地层格架与年代地层格架 | 第56-58页 |
| ·泥盆纪层序地层与深层油气勘探的关系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泥盆纪时期滇黔桂盆地的构造古地理特征 | 第60-86页 |
| ·从海侵碎屑岩系到混合沉积的岩相古地理 | 第60-70页 |
| ·以海侵碎屑岩系为代表的岩相古地理 | 第61-66页 |
| ·以混合沉积为代表的岩相古地理 | 第66-70页 |
| ·海口运动及其对古地理演化的影响 | 第70-72页 |
| ·以清水海域为特征的岩相古地理 | 第72-80页 |
| ·生物礁广泛发育的清水海域期岩相古地理 | 第73-77页 |
| ·F-F事件之后的清水海域期岩相古地理--法门期层序地层格架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77-80页 |
| ·紫云运动及其对古地理演化的影响 | 第80-85页 |
| ·对研究区紫云运动的认识 | 第80页 |
| ·紫云运动的表现形式 | 第80-84页 |
| ·紫云运动前后的古地理对比 | 第84-85页 |
| ·加里东运动前后巨大的古地理变迁对研究区深层油气勘探的不同影响 | 第85-86页 |
| 第五章 滇黔桂地区深层生储盖组合与油气勘探方向分析 | 第86-105页 |
| ·区域石油地质条件概述 | 第86页 |
| ·烃源岩及其有机质特征 | 第86-91页 |
| ·烃源岩发育相带及发育区 | 第86-89页 |
| ·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分析 | 第89-91页 |
| ·烃源岩与深层油气勘探的关系 | 第91页 |
| ·储层特征 | 第91-96页 |
| ·碳酸盐岩储集层及其分布 | 第91-93页 |
| ·生物礁储集层及其分布 | 第93-95页 |
| ·砂岩储集层及其分布 | 第95-96页 |
| ·盖层及其分布 | 第96-100页 |
| ·盖层分布与含油气层系保存区 | 第96-97页 |
| ·盖层性质分析 | 第97-100页 |
| ·研究区生储盖组合分析 | 第100-104页 |
| ·生储盖组合特点 | 第100-101页 |
| ·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划分 | 第101-104页 |
| ·滇黔桂地区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 第104-105页 |
| 第六章 滇黔桂地区油气成藏规律与重点区块评价 | 第105-117页 |
| ·区域油气成藏总体规律 | 第105-108页 |
| ·油藏模式分析 | 第108-111页 |
| ·台盆相间型油藏模式 | 第108-110页 |
| ·古侵蚀面型油藏模式 | 第110-111页 |
| ·重点区块评价 | 第111-117页 |
| ·南盘江(盆地)保存区的秧坝保存单元 | 第111-113页 |
| ·十万山(盆地)保存区 | 第113-117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7-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