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23页 |
| 一、中医文献研究 | 第10-13页 |
| (一) 古代对心衰的认识 | 第10页 |
| (二) 中医对心衰的现代研究 | 第10-13页 |
| 二、西医最新进展 | 第13-23页 |
| (一) 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 (二) 发病机制 | 第14-18页 |
| (三) 治疗 | 第18-23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3-34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23页 |
| 二、研究的标准 | 第23-24页 |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3页 |
|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23页 |
| (三)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 (四) 排除标准 | 第23-24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一) 分组 | 第24页 |
| (二) 治疗方法 | 第24页 |
| (三) 观察时间 | 第24页 |
| 四、观测指标 | 第24-25页 |
| (一) 疗效性指标 | 第24-25页 |
| (二) 安全性指标 | 第25页 |
| 五、对照方法与统计学处理 | 第25页 |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第25-26页 |
| (一) 心衰计分法 | 第25页 |
| (二)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按 N Y HA分级方法) | 第25页 |
| (三)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 第25-26页 |
| 七、临床资料分析 | 第26-27页 |
| (一)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第26页 |
| (二) 入选时心衰计分情况比较 | 第26页 |
| (三) 入选时中医症候积分分级情况比较 | 第26页 |
| (四) 入选时生活质量积分情况 | 第26-27页 |
| 八、结果 | 第27-30页 |
| (一) 心衰计分疗效分析 | 第27页 |
| (二) 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评定 | 第27页 |
| (三) 心功能等级疗效评定 | 第27页 |
| (四) 生活质量积分疗效分析 | 第27-28页 |
| (五) 治疗前后血清 CRP水平比较 | 第28-30页 |
| (六) 两组住院天数的比较 | 第30页 |
| (七) 安全性研究 | 第30页 |
| 九、讨论 | 第30-34页 |
| (一) 心衰的中医病机 | 第30页 |
| (二) 颜德馨教授治疗心衰的观点 | 第30-31页 |
| (三) 心衰1号的药物组成和方解 | 第31页 |
| (四) 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31页 |
| (五) 研究结论 | 第31-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42页 |
| 附录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