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8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研究的不同视角 | 第14-15页 |
1.2.2 评价的重点在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第15-16页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论文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 第18-27页 |
2.1 基于中小企业的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1.1 中小企业存在论 | 第18-20页 |
2.1.2 中小企业发展论 | 第20-21页 |
2.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 第21-26页 |
2.2.1 层次分析法(AHP) | 第21-23页 |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3-25页 |
2.2.3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描述 | 第27-36页 |
3.1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内涵 | 第27-28页 |
3.2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类型 | 第28-29页 |
3.2.1 按创办模式划分 | 第28-29页 |
3.2.2 按发展模式划分 | 第29页 |
3.2.3 按企业与高科技的关系划分 | 第29页 |
3.3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特征 | 第29-33页 |
3.3.1 企业具有科技特征 | 第30页 |
3.3.2 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 | 第30-31页 |
3.3.3 技术创新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 第31页 |
3.3.4 知识管理成为管理的中心问题 | 第31-32页 |
3.3.5 人力资源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 第32页 |
3.3.6 企业成长具有阶段性特征 | 第32-33页 |
3.4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概述 | 第33-35页 |
3.4.1 成长环境的含义 | 第33页 |
3.4.2 成长环境的特征 | 第33-34页 |
3.4.3 成长环境的分类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环境问题分析 | 第36-53页 |
4.1 法律与政策环境问题分析 | 第36-39页 |
4.1.1 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6-37页 |
4.1.2 政策缺乏整体性 | 第37-39页 |
4.2 市场环境问题分析 | 第39-40页 |
4.2.1 市场进入壁垒高 | 第39页 |
4.2.2 市场容量、潜力不大 | 第39-40页 |
4.2.3 市场集中度不高 | 第40页 |
4.3 融资环境问题分析 | 第40-43页 |
4.3.1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 第40-41页 |
4.3.2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融资障碍分析 | 第41-43页 |
4.4 技术环境问题分析 | 第43-46页 |
4.4.1 技术创新系统的整合效率问题 | 第43-44页 |
4.4.2 企业适用技术的供给问题 | 第44页 |
4.4.3 产学研合作中的权益保障与利益分配问题 | 第44-46页 |
4.5 人力资源管理(HRM)问题分析 | 第46-48页 |
4.5.1 企业 HRM中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46页 |
4.5.2 HRM中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 | 第46-47页 |
4.5.3 HRM与企业战略规划缺乏协调 | 第47-48页 |
4.6 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问题分析 | 第48-49页 |
4.6.1 缺乏创新的企业家阶层 | 第48页 |
4.6.2 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 | 第48页 |
4.6.3 缺乏规范化的信用制度 | 第48-49页 |
4.7 社会化服务环境问题分析 | 第49-51页 |
4.7.1 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 | 第49页 |
4.7.2 中介服务机构方面 | 第49-50页 |
4.7.3 政府间接管理职能方面 | 第50-51页 |
4.8 产业环境问题分析 | 第51-52页 |
4.8.1 产业规模狭小,产业结构趋同 | 第51页 |
4.8.2 高新技术项目少、层次低、效益差 | 第51-52页 |
4.8.3 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低 | 第52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的综合评价 | 第53-68页 |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53-54页 |
5.2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4-60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54页 |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54-60页 |
5.3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的评价模型 | 第60-63页 |
5.3.1 对象集、因素集和评语集 | 第60页 |
5.3.2 AHP法测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 第60-61页 |
5.3.3 建立评价矩阵及综合评价 | 第61-63页 |
5.4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 第63-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完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的对策 | 第68-85页 |
6.1 促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政府政策安排 | 第68-69页 |
6.1.1 简化行政程序,为企业的创业提供方便 | 第68页 |
6.1.2 简化申请程序,为企业参与国家R&D计划提供便利 | 第68-69页 |
6.1.3 建立完善的立法程序与信息渠道,保护企业的创新精神 | 第69页 |
6.2 构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 第69-73页 |
6.2.1 完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 | 第69-70页 |
6.2.2 放开市场准入,大力发展各种中小金融机构 | 第70页 |
6.2.3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开辟二板市场 | 第70-71页 |
6.2.4 积极推动我国金融租赁业的发展 | 第71-72页 |
6.2.5 完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第72页 |
6.2.6 健全融资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机制 | 第72-73页 |
6.3 构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 第73-76页 |
6.3.1 规范市场行为,建立保护知识产权机制 | 第73-74页 |
6.3.2 完善各种科技计划,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 | 第74-75页 |
6.3.3 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 第75-76页 |
6.4 建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支持体系 | 第76-79页 |
6.4.1 对部分HR业务进行虚拟管理 | 第76-77页 |
6.4.2 在企业中实施柔性管理 | 第77-78页 |
6.4.3 完善报酬激励机制 | 第78-79页 |
6.5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79-80页 |
6.6 促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 第80-84页 |
6.6.1 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模型 | 第80-82页 |
6.6.2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 第82-8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