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夜视技术、夜视仪论文

激光助视/微光夜视系统视距评估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2页
1 绪论第12-29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7页
     ·微光夜视系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第13-16页
     ·视距探测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第16-25页
       ·理想成像系统视距探测方程及其局限性第16-20页
       ·实际成傢系统视距探测方程及其局限性第20-25页
     ·视景仿真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第25-27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7-29页
2 头盔式激光助视/微光夜间驾驶仪第29-39页
   ·基本组成第29页
   ·物镜第29-31页
   ·目镜第31-32页
   ·像增强器第32-33页
   ·助视系统第33-34页
   ·电源第34-37页
     ·激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第34-35页
     ·强光保护电路第35-37页
   ·机械结构第37-38页
   ·综合特性第38-39页
3 夜天光谱分布与光电阴极光谱响应匹配技术第39-59页
   ·夜天辐射光谱分布第39-43页
     ·夜天辐射第39-42页
     ·夜天辐射光谱数据库第42-43页
   ·景物反射辐射光谱分布第43-49页
     ·激光在大气中的衰减第43-47页
     ·景物反射辐射光谱分布第47-49页
   ·光电阴极光谱响应第49-53页
     ·光谱响应的测量第50页
     ·光谱响应数据库第50-51页
     ·Super S_(25)和New S_(25)光电阴极光谱响应特性第51-53页
   ·景物反射辐射光谱与光电阴极光谱响应匹配技术第53-58页
     ·光谱匹配系数第53-54页
     ·景物反射辐射光谱与光电阴极光谱响应匹配系数第54-56页
     ·激光反射辐射光谱与光电阴极光谱响应匹配系数第56-58页
   ·结论第58-59页
4 激光助视/微光夜视系统视距探测方程第59-78页
   ·概论第59-60页
   ·微光成像系统视距理论公式的推导第60-62页
   ·微光成像系统视距探测方程的建立第62-70页
     ·观察水平的确定第63-64页
     ·目标尺寸与长宽比的修正第64页
     ·大气透过率的影响第64-65页
     ·对比度的修正第65-66页
     ·反射率的确定第66页
     ·光谱匹配的影响第66-67页
     ·亮度增益的影响第67-70页
   ·微光成像系统视距探测方程的应用第70-77页
     ·CY—1C头盔式微光夜视仪的视距估算第70-75页
     ·激光助视下头盔式微光夜视仪视距估算第75-77页
   ·结论第77-78页
5 激光助视/微光夜视系统视景仿真技术第78-92页
   ·系统仿真方法第78-79页
   ·视景仿真工具第79-86页
     ·Creator第79-80页
     ·Vega第80-86页
   ·微光图像的生成第86-91页
   ·结论第91-92页
6 激光助视/微光夜视系统视距评估及应用第92-112页
   ·视距评估软件第92-99页
   ·激光助视/微光夜间驾驶仪视距评估及试验第99-105页
     ·野外试验第99-102页
     ·视距评估第102-105页
   ·三代微光夜视观瞄系统视距评估及试验第105-112页
     ·试验目的及条件第105页
     ·试验项目第105-106页
     ·试验结果及视距评估第106-112页
7 结束语第112-115页
   ·本文的工作总结第112-113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13页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3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第123-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Lamb波与HHT分析的复合材料结构的主动监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一所职教中心德育管理方法的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