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2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7-8页 |
二、心路历程 | 第8-9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职教中心是所怎样的学校 | 第12-20页 |
一、学校情况简介 | 第12-16页 |
(一) 学校总体形象的描述 | 第12-14页 |
(二) 职教中心学生来源及特点 | 第14-16页 |
二、职教中心学生目前的道德素质状况及主要表现 | 第16-20页 |
(一) 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 第17页 |
(二) 道德水平不高,缺乏集体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纪律观念不强 | 第17-18页 |
(三) 心理素质不稳定,导致思想与言行脱节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文本解读:德育管理的规章制度 | 第20-34页 |
文本一 升旗仪式管理要求 | 第20-22页 |
文本二 学生衣着仪表规定——形象的规章管理 | 第22-24页 |
文本三 住校生管理制度 | 第24-26页 |
文本四 学生违纪处罚办法(摘选) | 第26-29页 |
文本五 学生操行评定量化考核办法 | 第29-34页 |
第三部分 教师对学生管理的考察与分析 | 第34-42页 |
一、教师管理与控制的方式 | 第34-36页 |
(一)、“盯” | 第34-35页 |
(二) 惩罚 | 第35-36页 |
(三) 贴标签 | 第36页 |
二、教师的权威管理 | 第36-42页 |
(一) 关于教师的权威及其影响 | 第36-37页 |
(二) 教师权威的建立 | 第37-38页 |
(三) 教师权威的使用 | 第38-39页 |
(四) 由“畏”生“敬”的教师权威说——对职教中心教师权威观的考察 | 第39-40页 |
(五) 树立合理的教师权威观 | 第40-42页 |
第四部分 职教中心德育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42-52页 |
一、对“道德是否可教”问题的理解上存在偏颇 | 第42-43页 |
二、德育方法简单粗暴 | 第43-46页 |
(一) 只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 | 第43-44页 |
(二) “高压”式的管理策略 | 第44-45页 |
(三) 德育方式简单 | 第45-46页 |
三、德育管理制度缺乏人文关怀 | 第46-47页 |
四、重问题解决 轻日常养成:重堵截 轻疏导 | 第47-49页 |
五、重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轻职业道德培养 | 第49-50页 |
六、重教师专业素质提高 轻德育素质培养 | 第50-52页 |
第五部分 提高职教中心德育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 第52-63页 |
一、树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新观念 | 第52-53页 |
(一) 科学的德育定位观 | 第52页 |
(二) 合力的育德观念 | 第52-53页 |
(三) 实施中的导育观 | 第53页 |
二、改进育德方法 | 第53-61页 |
(一) 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第53-54页 |
(二) 强化社会实践,注重在实践中锻造人 | 第54-55页 |
(三) 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 第55-59页 |
(四) 德育的实施应走隐形化道路 以渗透式教育为主 | 第59-60页 |
(五) 注重人文关怀与沟通 | 第60页 |
(六) 走学校、家庭、社会联合之路 | 第60-61页 |
三、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尤其是德育队伍建设 | 第61-62页 |
四、制定德性化的德育管理制度 | 第62-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