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职业论文

少数民族餐馆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研究--以魏公村蒙古族餐馆从业人员为例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8页
图表目录第8-10页
第一章导言第10-27页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第10-13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10-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9页
  一、国外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综述第13-14页
  二、国内流动人口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研究综述第14-19页
 第三节 相关的概念及理论依据第19-22页
  一、概念界定第19-20页
  二、理论依据第20-22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第22-27页
  一、研究方法第22页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第22-27页
第二章 蒙古族餐馆从业人员城市经济适应第27-48页
 第一节 职业第27-33页
  一、职业的状况第27-29页
  二、职业的获得第29-31页
  三、职业的满意度第31-33页
 第二节 收入第33-35页
  一、收入的状况第33-34页
  二、收入的满意度第34-35页
 第三节 消费支出第35-42页
  一、消费支出状况第36-37页
  二、北京消费的感受第37-38页
  三、消费支出的特点第38-42页
 第四节 居住与交通、医疗第42-48页
  一、居住第42-43页
  二、交通第43-45页
  三、医疗第45-48页
第三章 蒙古族餐馆从业人员城市社会适应第48-62页
 第一节 闲暇生活第48-50页
  一、从业人员的闲暇时间第48-49页
  二、闲暇生活的内容第49-50页
 第二节 社会交往第50-56页
  一、社会交往的状况第50-52页
  二、与城市市民的交往第52-53页
  三、交朋友的意愿第53-55页
  四、人际交往的满意度第55-56页
 第三节 恋爱与婚姻第56-62页
  一、从业人员的婚姻状况第57页
  二、婚恋对象的意愿第57-58页
  三、通婚态度第58-60页
  四、婚礼的选择第60-62页
第四章 蒙古族餐馆从业人员城市文化适应第62-74页
 第一节 语言第62-68页
  一、从业人员的语言掌握状况第62-65页
  二、语言的使用状况第65-67页
  三、语言的适应状况第67-68页
 第二节 衣食第68-74页
  一、衣物第68-70页
  二、饮食第70-74页
第五章 蒙古族餐馆从业人员城市心理适应第74-81页
 第一节 自我感受第74-77页
  一、初次来北京的感觉第75-76页
  二、在城市的感受第76-77页
 第二节 城市认同感第77-79页
 第三节 去留的意愿第79-81页
第六章 结论第81-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附录第88-98页
 附录一:北京市蒙古族餐馆从业人员状况调查问卷第88-94页
 附录二:访谈提纲第94-96页
 附录三:第96-97页
 附录四: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97-98页
致谢第98-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研究--以北京市安慧里社区流动老年人为例
下一篇:蚕农经济生活的人类学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龙坝村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