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人问题论文

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研究--以北京市安慧里社区流动老年人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图表目录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第一节 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研究的缘起和目的第9-11页
  一、研究缘起第9-10页
  二、研究目的第10-11页
 第二节 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研究的意义第11-13页
  一、学术意义第11页
  二、实践意义第11-13页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6页
  一、老年人与流动老年人第13页
  二、社会认同与流动老年人的社会认同第13-14页
  三、社会认同威胁第14-16页
第二章 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的研究动态第16-26页
 第一节 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的理论视角第16-19页
  一、老年人阶段性迁移理论第16页
  二、社会认同理论第16-19页
 第二节 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的文献回顾第19-24页
  一、有关老年人流动原因的研究第19-20页
  二、有关社会认同状况的研究第20-21页
  三、有关社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第21-23页
  四、有关社会认同威胁及其策略的研究第23-24页
 第三节 已有研究的问题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4-26页
  一、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5-26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26-34页
 第一节:研究设计第26-30页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第26-27页
  二、调查指标的形成第27-30页
 第二节:调查方法第30-34页
  一、调查地与调查对象第30-31页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方法第31-32页
  三、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第32-34页
第四章 流动老年人的特征及其社会认同状况第34-48页
 第一节 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的特征第34-38页
  一、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第34-35页
  二、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第35-36页
  三、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的流动原因与流出地区第36-38页
 第二节 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的社会认同程度分析第38-44页
  一、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的群体认同程度第38-39页
  二、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的地域认同程度第39-41页
  三、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的情感认同程度第41-44页
 第三节 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度的评价第44-47页
  一、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度评价体系的建立第44-45页
  二、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度的评价第45-47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第48-62页
 第一节 流动原因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的影响第48-52页
  一、流动原因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群体认同的影响第48-49页
  二、流动原因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地域认同的影响第49-50页
  三、流动原因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情感认同的影响第50-51页
  四、流动原因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的影响第51-52页
 第二节 流入地接纳状况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的影响第52-57页
  一、流入地接纳状况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群体认同的影响第52-53页
  二、流入地接纳状况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地域认同的影响第53-54页
  三、流入地接纳状况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情感认同的影响第54-55页
  四、流入地接纳状况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的影响第55-57页
 第三节 流出地状况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的影响第57-61页
  一、流出地状况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群体认同的影响第57-58页
  二、流出地状况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地域认同的影响第58页
  三、流出地状况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情感认同的影响第58-59页
  四、流出地状况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的影响第59-61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的社会认同威胁及其回应策略第62-70页
 第一节 北京市流动老年人面临的社会认同威胁第62-66页
  一、群体价值威胁第62-63页
  二、接纳威胁第63-64页
  三、区别性威胁第64-66页
 第二节 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的回应策略第66-69页
  一、社会流动策略第66-67页
  二、社会创造策略第67-69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七章 总结与思考第70-74页
 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70-71页
  一、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特征及其社会认同状况的主要结论第70页
  二、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影响因素的主要结论第70页
  三、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的社会认同威胁及其回应策略的主要结论第70-71页
 第二节 对策与讨论第71-73页
  一、相关讨论第71-72页
  二、相关对策建议第72-73页
 第三节 研究反思第73-74页
  一、本研究的局限第73页
  二、今后的研究方向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附录: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调查问卷第78-81页
致谢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关系演变研究--山东埃沟村调查
下一篇:少数民族餐馆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研究--以魏公村蒙古族餐馆从业人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