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硒的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1.1 硒的存在形式、来源与地球循环 | 第11-12页 |
1.1.2 硒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1.1.3 人体硒平衡及安全摄入量 | 第13-17页 |
1.1.4 国内外主流补硒剂 | 第17页 |
1.2 纳米硒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1 纳米硒的存在形式和理化性质 | 第18页 |
1.2.2 纳米硒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1.2.3 纳米硒的生物学功能 | 第19页 |
1.2.4 纳米硒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1.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20页 |
1.3.1 基于16SrDNA测序技术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20页 |
1.3.2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20页 |
1.3.3 富硒微生物研究背景 | 第20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2 富硒植物根际及根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22-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5页 |
2.2.1 测序数据统计 | 第23页 |
2.2.2 OTU及物种群落分析 | 第23-29页 |
2.2.3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29-32页 |
2.2.4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32-35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35-36页 |
3 不同富硒环境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 第36-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6页 |
3.2.1 测序数据统计 | 第36-37页 |
3.2.2 OTU及物种群落分析 | 第37-42页 |
3.2.3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42-44页 |
3.2.4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44-46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46-48页 |
4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富硒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48-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4.2.1 测序数据统计 | 第48-50页 |
4.2.2 基因预测 | 第50-52页 |
4.2.3 物种与功能注释 | 第52-53页 |
4.2.4 样本比较分析 | 第53-54页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54-55页 |
5 富硒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55-6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5.1.2 实验试剂 | 第55页 |
5.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 第55页 |
5.1.4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5.2.1 亚硒酸钠还原菌的分离 | 第57页 |
5.2.2 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对亚硒酸钠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3 光学显微镜下对亚硒酸钠还原菌的初步观察 | 第58-59页 |
5.2.4 亚硒酸钠还原菌的菌种鉴定 | 第59页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59-61页 |
6 生物纳米硒的提取及表征 | 第61-7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6.1.2 实验试剂 | 第61页 |
6.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 第61页 |
6.1.4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6.2.1 TEM观察颗粒在细胞中的位置 | 第62-63页 |
6.2.2 SEM-EDX对颗粒物进行元素分析 | 第63-66页 |
6.2.3 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颗粒物 | 第66-69页 |
6.3 讨论与小结 | 第69-70页 |
7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7.1 结论 | 第70页 |
7.2 创新点 | 第70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A 测序结果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