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及研究状况评述 | 第1-20页 |
一、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及研究状况评述 | 第14-15页 |
二、在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 第15-17页 |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及研究状况评述 | 第17-19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与功能 | 第20-27页 |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及其理解 | 第20-21页 |
二、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1-25页 |
1、公众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 第21-23页 |
2、新公共管理运动 | 第23-24页 |
3、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及外部不经济的存在 | 第24-25页 |
三、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控制行为 | 第25页 |
四、政府绩效审计的结果——产生了新的信息,创造了价值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政府绩效审计的要素 | 第27-45页 |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 第27-33页 |
(一) 政府绩效审计目标观点及评述 | 第27-30页 |
(二) 政府绩效审计目标的双层次分析 | 第30-33页 |
1、政府绩效审计总目标——3E 分析 | 第31页 |
2、政府绩效审计具体目标 | 第31-33页 |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对象 | 第33-36页 |
(一) 政府绩效审计对象观点及评述 | 第33-34页 |
(二) 政府绩效审计对象及其 SCALAR 分析 | 第34-36页 |
三、政府绩效审计范围及其博弈分析 | 第36-39页 |
四、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 | 第39-45页 |
(一) 政府绩效审计方法观点及评述 | 第39-41页 |
(二) 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三层次分析 | 第41-45页 |
1、总体审计指导方法 | 第41页 |
2、证据收集方法 | 第41-45页 |
第三章 政府绩效的衡量 | 第45-54页 |
一、政府绩效衡量标准观点及评述 | 第45-46页 |
二、政府绩效衡量的两分法研究 | 第46-54页 |
(一) 政府活动的分类 | 第47-48页 |
1、非收益性活动 | 第47-48页 |
2、收益性活动 | 第48页 |
(二) 非收益性活动绩效的衡量 | 第48-50页 |
(三) 收益性活动绩效的衡量 | 第50-52页 |
(四) 政府绩效的特殊衡量指标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政府绩效审计的过程16 | 第54-70页 |
一、政府绩效审计过程模式分析 | 第54页 |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分类监控分析 | 第54页 |
1、对政府某个或某些项目的审计 | 第54页 |
2、政府部门绩效审计 | 第54页 |
三、对政府某个或某些项目的审计程序 | 第54-58页 |
(一) 事前审计监督 | 第55-56页 |
(二) 事中审计监督 | 第56-58页 |
四、部门绩效审计程序 | 第58-70页 |
(一) 计划阶段 | 第59-62页 |
战略规划 | 第61页 |
部门具体审计计划 | 第61-62页 |
(二) 执行阶段 | 第62-65页 |
(三) 报告阶段 | 第65-67页 |
(四) 后续阶段 | 第67-70页 |
第五章 政府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 | 第70-85页 |
一、一般的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 | 第70页 |
二、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分析 | 第70-85页 |
(一) 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外因建设 | 第70-81页 |
1、制订和完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 | 第70-79页 |
2、审计机关地位的改革——“一府三院” | 第79页 |
3、同业互查(Peer Review) | 第79-80页 |
4、调动众多力量,提高政府绩效审计质量 | 第80-81页 |
5、重视对审计结果的处理——处罚和追踪处罚 | 第81页 |
(二) 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因建设——职业道德建设 | 第8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