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二水源—山仔水库水质变化及底泥污染负荷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 ·世界水资源及污染现状 | 第8-9页 |
| ·中国水资源及污染现状 | 第9-10页 |
| ·湖泊水资源质量状况 | 第9-10页 |
| ·水库水资源质量状况 | 第10页 |
| ·福建省水资源及污染状况 | 第10-11页 |
| ·山仔水库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路线和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特色 | 第14-16页 |
| 2 山仔水库概况 | 第16-25页 |
| ·山仔水库工程概况 | 第17页 |
| ·山仔水库特征概况 | 第17-18页 |
| ·形态特征 | 第17-18页 |
| ·热分层特征 | 第18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8-23页 |
| ·地质地貌 | 第19页 |
| ·气候 | 第19-20页 |
| ·水文 | 第20页 |
| ·土壤 | 第20-23页 |
| ·植被 | 第23页 |
| ·水产资源 | 第23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25页 |
| 3 山仔水库水质变化研究 | 第25-56页 |
| ·建库前河道的水质 | 第25-26页 |
| ·建库后水质的变化 | 第26-54页 |
| ·1996年~1997年水质变化 | 第26-32页 |
| ·1998年~2000年水质状况 | 第32-38页 |
| ·2001年~2002年水质变化 | 第38-45页 |
| ·藻类数量及种群结构 | 第39-40页 |
| ·主要水质指标变化特点 | 第40-45页 |
| ·各水质指标之间相关回归分析 | 第45页 |
| ·2003年水质状况 | 第45-54页 |
| ·水质沿水流方向的变化特征 | 第48-50页 |
| ·水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 第50-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4 山仔水库富营养化评价以及成因研究 | 第56-75页 |
| ·富营养化概念 | 第56-57页 |
| ·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 第57-59页 |
| ·山仔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评价 | 第59-75页 |
| ·属性识别理论模型简介 | 第60-61页 |
| ·应用属性识别评价水质 | 第61-70页 |
| ·数据来源 | 第61-62页 |
| ·评价参数与评价标准的选取 | 第62页 |
| ·1996年~2000年水质营养水平评价 | 第62-66页 |
| ·2001年~2003年水质营养水平评价 | 第66-69页 |
| ·1996年~2003年水质营养水平总体评价 | 第69-70页 |
| ·山仔水库水质富营养化成因 | 第70-73页 |
| ·建库之初到1996年(贫营养→中富营养) | 第70-72页 |
| ·1997年~1999年(富营养化) | 第72页 |
| ·2000年~2002年(中富营养化) | 第72-73页 |
| ·2003年至今(富营养化) | 第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5 山仔水库底泥营养盐释放研究 | 第75-91页 |
| ·沉积物中营养元素释放模式 | 第75-78页 |
| ·实验方法 | 第78-80页 |
|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 第78-79页 |
| ·上覆水样 | 第79页 |
| ·沉积物界面释放试验 | 第79-8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9页 |
| ·底泥释放中性状描述 | 第80页 |
| ·磷和氮释放 | 第80-86页 |
| ·磷的释放 | 第80-83页 |
| ·氨氮的释放 | 第83-86页 |
| ·水库底泥面积的计算 | 第86-87页 |
| ·底泥中氮磷释放速率计算以及对水库水质的贡献 | 第87-89页 |
| ·小结 | 第89-91页 |
| 6 结论 | 第91-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附图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