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第一章 概述 | 第1-15页 |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 | 第8-10页 |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型钢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抗震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存在的问题与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节点模型试验 | 第15-24页 |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类型 | 第15-16页 |
·节点模型设计、制作与安装 | 第16-18页 |
·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 第18-22页 |
·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 第18-20页 |
·测试仪表 | 第20页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20页 |
·加载系统 | 第20-21页 |
·试验装置 | 第21-22页 |
·测试方案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4-48页 |
·焊接翼缘板连接节点(WFP) | 第24-31页 |
·WFP-1(轴压比0.23) | 第24-28页 |
·试验现象 | 第24-26页 |
·试试验初步结果及分析 | 第26-28页 |
·WFP-2(轴压比0.41) | 第28-30页 |
·试验现象 | 第28页 |
·试验初步结果及分析 | 第28-30页 |
·不同轴压比下的试验结果比较 | 第30-31页 |
·翼缘板螺栓连接节点(BFP) | 第31-36页 |
·BFP-1(轴压比0.2) | 第31-33页 |
·试验现象 | 第31-32页 |
·试验初步结果及分析 | 第32-33页 |
·BFP-2(轴压比0.41) | 第33-35页 |
·试验现象 | 第33-34页 |
·试验初步结果及分析 | 第34-35页 |
·不同轴压比下的试验结果比较 | 第35-36页 |
·双T板连接节点(DST) | 第36-41页 |
·DST-1(轴压比0.2) | 第36-38页 |
·试验现象 | 第36-37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38页 |
·DST-2(轴压比0.41) | 第38-40页 |
·试验现象 | 第38-39页 |
·试验初步结果及分析 | 第39-40页 |
·不同轴压比下的试验结果比较 | 第40-41页 |
·加劲端板连接节点(SEP) | 第41-47页 |
·SEP-1(轴压比0.2) | 第41-44页 |
·试验现象 | 第41-43页 |
·试验初步结果及分析 | 第43-44页 |
·SEP-2(轴压比0.41) | 第44-46页 |
·试验现象 | 第44-45页 |
·试验初步结果及分析 | 第45-46页 |
·不同轴压比下的试验结果比较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 第48-71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8-51页 |
·荷载--位移曲线 | 第48页 |
·弯矩--转角曲线 | 第48-51页 |
·滞回性能 | 第51-57页 |
·焊接翼缘板连接节点(WFP) | 第51-53页 |
·翼缘板螺栓连接节点(BFP) | 第53-54页 |
·双T板连接节点(DST) | 第54-55页 |
·加劲端板连接节点(SEP) | 第55-56页 |
·节点滞回性能比较 | 第56-57页 |
·骨架曲线 | 第57-64页 |
·焊接翼缘板连接节点(WFP) | 第57-58页 |
·翼缘板螺栓连接节点(BFP) | 第58-60页 |
·双T板连接节点(DST) | 第60-61页 |
·加劲端板连接节点(SEP) | 第61-62页 |
·节点骨架曲线比较 | 第62-64页 |
·延性与耗能能力 | 第64-66页 |
·基本概念与定义 | 第64-65页 |
·半刚性节点的延性与耗能能力 | 第65页 |
·全螺栓连接节点的延性与耗能能力 | 第65-66页 |
·强度与刚度退化 | 第66-71页 |
·基本概念 | 第66-67页 |
·焊接翼缘板连接节点(WFP) | 第67页 |
·翼缘板螺栓连接节点(BFP) | 第67-68页 |
·双T板连接节点(DST) | 第68页 |
·加劲端板连接节点(SEP) | 第68-69页 |
·节点强度与刚度退化比较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梁柱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71-83页 |
·单元模拟 | 第71-75页 |
·工字梁理论解 | 第72页 |
·工字梁ANSYS计算结果 | 第72-75页 |
·材料本构关系 | 第75-81页 |
·钢材本构关系 | 第75-76页 |
·混凝土本构关系 | 第76-81页 |
·单调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的静力计算 | 第76-79页 |
·循环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的动力计算 | 第79-81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81-83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 | 第91-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