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3页 |
| 第一章 文子其人与《文子》其书 | 第13-33页 |
| 第一节 旧说驳议 | 第13-17页 |
| 第二节 周平王时之文子 | 第17-22页 |
| 第三节 春秋末、战国初之文子 | 第22-24页 |
| 第四节 祖本、原本《文子》及其成书时间 | 第24-27页 |
| 第五节 原本《文子》与曹参及胶西盖公派系的关系 | 第27-33页 |
| 第二章 由简本《文子》看原本《文子》的思想 | 第33-44页 |
| 第一节 “《文子》是《老子》古注”说辩驳 | 第33-36页 |
| 第二节 简本《文子》中涉及的几个论题 | 第36-44页 |
| 第三章 由出土竹简《文子》论今本《文子》晚出 | 第44-53页 |
| 第一节 简本《文子》与今本《文子》内容方面的差异 | 第44-46页 |
| 第二节 简本《文子》与今本《文子》行文格式方面的差异 | 第46-49页 |
| 第三节 简本《文子》、今本《文子》与《老子》一书的关系 | 第49-53页 |
| 第四章 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 | 第53-78页 |
| 第一节 研究回顾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淮南子》与今本《文子》对照 | 第54-68页 |
| 第三节 今本《文子》部分抄袭《淮南子》论 | 第68-72页 |
| 第四节 “《淮南子》抄袭《文子》”说辩驳 | 第72-78页 |
| 第五章 今本《文子》的形成与流变 | 第78-101页 |
| 第一节 原本《文子》的残损 | 第78-79页 |
| 第二节 班固以后的一次整理增补 | 第79-87页 |
| 第三节 张湛之前的一次抄袭补充 | 第87-91页 |
| 第四节 今本《文子》中“老子曰”的出现 | 第91-96页 |
| 第五节 今本《文子》流传过程中篇、章、内容的演变 | 第96-101页 |
| ☆参考文献要目 | 第101-106页 |
| ☆后记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