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尔甘草生活史型特征及生态机理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1 前言 | 第10-21页 |
·植物生活史研究概述 | 第10-14页 |
·植物生活史的概念 | 第10-12页 |
·生活史对策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植物生活史型的含义 | 第14-16页 |
·植物生活史型的概念 | 第14-15页 |
·植物生活史型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甘草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甘草生物学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甘草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甘草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甘草生活史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2 自然概况与甘草类型的划分 | 第21-31页 |
·自然概况 | 第21-22页 |
·自然概况 | 第21页 |
·气候特点 | 第21页 |
·土壤情况 | 第21页 |
·植被类型 | 第21-22页 |
·乌拉尔甘草基本特征 | 第22-24页 |
·乌拉尔甘草的分类特征 | 第22-23页 |
·乌拉尔甘草的生物学特征 | 第23-24页 |
·乌拉尔甘草的生态学特征 | 第24页 |
·乌拉尔甘草类型的划分 | 第24-27页 |
·乌拉尔甘草的样地概况 | 第24-25页 |
·乌拉尔甘草类型的划分 | 第25-26页 |
·甘草类型划分结果 | 第26-27页 |
·本项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7-29页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样地设置 | 第29-31页 |
3 乌拉尔甘草生境分析 | 第31-40页 |
·引言 | 第31页 |
·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 | 第31页 |
·样地的土壤剖面特征 | 第31-34页 |
·不同样地土壤条件的深度变化 | 第34-37页 |
·不同样地土壤含水量的比较 | 第34-35页 |
·不同样地土壤结合水含量的比较 | 第35页 |
·不同样地土壤pH的比较 | 第35-36页 |
·不同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比较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4 不同类型甘草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 第40-65页 |
·甘草的营养生长 | 第40-56页 |
·甘草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 第40-47页 |
·不同类型甘草形态学特征 | 第47-56页 |
·甘草的生殖特征 | 第56-63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测定方法 | 第57页 |
·不同类型甘草的无性生殖特征 | 第57-59页 |
·不同类型甘草的有性生殖特征 | 第59-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5 不同类型甘草的光合生理特征与生物量分配 | 第65-85页 |
·甘草的光合生理特征 | 第65-77页 |
·引言 | 第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测定样地环境因子 | 第67-68页 |
·甘草光响应曲线特征 | 第68-72页 |
·不同类型甘草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的日变化 | 第72-76页 |
·不同类型甘草日同化量以及蒸腾效率的比较 | 第76-77页 |
·生物量分配 | 第77-83页 |
·引言 | 第77-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8页 |
·不同类型甘草总生物量和根冠比 | 第78-79页 |
·不同类型甘草地上分株生物量分配的季节变化 | 第79-81页 |
·不同类型甘草生物量分配以及繁殖分配比率 | 第81-83页 |
·讨论 | 第83-85页 |
6 不同类型甘草的次生代谢物质分配 | 第85-107页 |
·不同类型甘草的甘草酸含量 | 第85-94页 |
·引言 | 第85页 |
·甘草酸测定条件 | 第85-88页 |
·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比较 | 第88-90页 |
·甘草地下主要器官的甘草酸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90-92页 |
·不同土壤深度甘草主根甘草酸含量的比较 | 第92-93页 |
·人工管理对甘草主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93-94页 |
·不同类型甘草的总黄酮含量 | 第94-103页 |
·引言 | 第94页 |
·甘草总黄酮测定条件 | 第94-98页 |
·不同部位甘草黄酮含量比较 | 第98-100页 |
·甘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季节变化 | 第100-102页 |
·不同土壤深度甘草主根总黄酮含量变化 | 第102-103页 |
·讨论 | 第103-107页 |
7 不同类型甘草的生活史特征 | 第107-114页 |
·引言 | 第107-108页 |
·栽培甘草生活史形成过程 | 第108-110页 |
·一年生栽培甘草的营养生长 | 第108页 |
·二年生栽培甘草的无性生殖 | 第108-109页 |
·三年生栽培甘草的有性生殖 | 第109页 |
·甘草生活史发育阶段的划分 | 第109-110页 |
·野生甘草生活史特征 | 第110-113页 |
·野生甘草的营养生长阶段 | 第110页 |
·野生甘草的无性生殖阶段 | 第110-112页 |
·野生甘草的有性生殖阶段 | 第112页 |
·野生甘草生活史进程各阶段的关系 | 第112-113页 |
·半野生甘草生活史的特殊性 | 第113页 |
·讨论 | 第113-114页 |
8 甘草的生活史型划分 | 第114-134页 |
·引言 | 第114-115页 |
·甘草生活史型划分依据的讨论 | 第115-118页 |
·生活史对策划分 | 第115页 |
·生境类型划分 | 第115-116页 |
·生活史型划分形态性状参数分类 | 第116-117页 |
·植物生活史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 第117-118页 |
·甘草生活史型的定性划分 | 第118-122页 |
·甘草生境类型分析 | 第118-121页 |
·甘草生活史型的定性分析 | 第121-122页 |
·甘草生活史型的定量划分 | 第122-133页 |
·甘草生活史性状参数的分析 | 第122-123页 |
·甘草营养生长参数分析 | 第123-125页 |
·甘草无性生殖参数分析 | 第125-127页 |
·甘草有性生殖参数分析 | 第127-129页 |
·甘草生活史型的定量分析 | 第129-133页 |
·讨论 | 第133-134页 |
9 甘草生活史型形成的生态机理 | 第134-139页 |
·引言 | 第134页 |
·不同类型甘草生活史型形成机制 | 第134-136页 |
·甘草生活史型的相互转化 | 第136-137页 |
·生活史型划分、生活史型相互转化研究的意义 | 第137页 |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137-139页 |
10 结论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