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大气NO_x | 第9-21页 |
1.1 NO_x的物理化学作用及浓度与分布 | 第9-13页 |
1.2 NO_x的源和汇 | 第13-15页 |
1.3 人为因素对NO_x排放源的影响 | 第15-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页 |
第二章 土壤—大气NO_x交换过程 | 第21-44页 |
2.1 土壤中NO的产生机制 | 第21-29页 |
2.1.1 微生物硝化作用 | 第21-25页 |
2.1.1.1 硝化作用的控制因子 | 第25页 |
2.1.2 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 | 第25-28页 |
2.1.2.1 反硝化作用的控制因子 | 第27-28页 |
2.1.3 其他生物过程 | 第28页 |
2.1.4 非生物学过程 | 第28-29页 |
2.2 土壤中NO_x的消耗 | 第29页 |
2.3 土壤中NO_x的传输与排放 | 第29-30页 |
2.4 土壤—大气间NO交换的控制因子 | 第30-35页 |
2.4.1 土壤温度 | 第30-31页 |
2.4.2 土壤氮素有效性和施氮肥 | 第31-33页 |
2.4.3 土壤湿度 | 第33-34页 |
2.4.4 生物质焚烧 | 第34-35页 |
2.5 NO排放的时空变异性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4页 |
第三章 土壤—大气间NO_x交换的研究方法 | 第44-58页 |
3.1 实验研究方法 | 第44-51页 |
3.1.1 界面交换通量的原位观测 | 第44-51页 |
3.1.1.1 箱法 | 第44-48页 |
3.1.1.2 微气象学方法 | 第48-51页 |
3.1.2 模拟实验 | 第51页 |
3.2 模式研究 | 第51-52页 |
3.3 生态系统NO_x交换研究中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第四章 华东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O_x排放过程初步研究 | 第58-91页 |
4.1 研究地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60-67页 |
4.1.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60页 |
4.1.2 排放通量的原位观测方法 | 第60-63页 |
4.1.3 田间实验处理 | 第63-6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7-85页 |
4.2.1 观测数据的有效性 | 第67-68页 |
4.2.2 稻麦轮作农田NO和NO_2净排放的季节变化 | 第68-72页 |
4.2.3 NO_x通量的日变化 | 第72-73页 |
4.2.4 NO_x通量的空间变化 | 第73-75页 |
4.2.5 NO_x年排放通量 | 第75-76页 |
4.2.6 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对NO和NO_2地气交换的影响 | 第76-82页 |
4.2.6.1 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76-79页 |
4.2.6.2 土壤湿度的影响 | 第79-80页 |
4.2.6.3 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对整个观测阶段的NO和NO_2净交换的影响 | 第80-82页 |
4.2.7 施肥对NO和NO_2净交换的影响 | 第82-83页 |
4.2.8 大气中CO_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农田NO和NO_2地气交换的影响 | 第83-85页 |
4.3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