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23页 |
1. 形态结构 | 第12-14页 |
1.1 无性态形态结构 | 第12-13页 |
1.2 有性态形态结构 | 第13-14页 |
2. 属的特征 | 第14-16页 |
2.1 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 Ito) | 第15-16页 |
2.2 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 Leonard&Suggs) | 第16页 |
3. 分类研究历史 | 第16-18页 |
4. 国内对该类群真菌的研究 | 第18-19页 |
5. 重要病害及应用研究 | 第19-23页 |
5.1 玉米大斑病 | 第19-20页 |
5.1.1 病原菌的生理小种类群、分布及命名 | 第19-20页 |
5.1.2 病害发展与流行因素 | 第20页 |
5.1.3 寄主抗病基因的利用和抗病机制 | 第20页 |
5.1.4 毒素 | 第20页 |
5.2 大麦网斑病和大麦条纹病 | 第20-21页 |
5.2.1 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及病原检测 | 第20-21页 |
5.2.2 病原菌的侵染和流行 | 第21页 |
5.2.3 病害防治 | 第21页 |
5.3 应用研究 | 第21-23页 |
5.3.1 诱导植物抗病性 | 第21-22页 |
5.3.2 作为微生物除草剂 | 第22-23页 |
研究报告 | 第23-79页 |
第一章 内脐蠕孢属及突脐蠕孢属真菌分类研究 | 第24-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1.1.1 标本来源 | 第24页 |
1.1.2 培养基 | 第2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1.2.1 标本处理 | 第24-25页 |
1.2.1.1 新鲜标本处理 | 第25页 |
1.2.1.2 种子处理 | 第25页 |
1.2.2 纯菌种的获得 | 第25页 |
1.2.2.1 解剖镜下直接挑取单个孢子 | 第25页 |
1.2.2.2 简易的促进产孢及纯化菌种的方法 | 第25页 |
1.2.2.3 组织分离法 | 第25页 |
1.2.3 隔膜形成次序观察 | 第25页 |
1.2.4 简易的分生孢子萌发观察 | 第25-26页 |
1.2.5 描述鉴定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61页 |
2.1 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 Ito | 第27-41页 |
2.1.1 内脐蠕孢属分种检索表 | 第28-29页 |
2.1.2 种的描述 | 第29-41页 |
2.1.2.1 安德森内脐蠕孢D.andersenii | 第29-30页 |
2.1.2.2 燕麦内脐蠕孢D.avenacea | 第30-32页 |
2.1.2.3 燕麦生内脐蠕孢D.avet7icola | 第32-33页 |
2.1.2.4 网斑内脐蠕孢D.dictyoides | 第33-34页 |
2.1.2.5 禾内脐蠕孢D.graminea | 第34-36页 |
2.1.2.6 黑麦草内脐蠕孢D.phlei | 第36-37页 |
2.1.2.7 席氏内脐蠕孢D.sivanesanii | 第37-38页 |
2.1.2.8 大麦网斑内脐蠕孢D.teres3l | 第38-41页 |
2.2 突脐蠕孢属Exserohiulum Leonard&Suggs | 第41-61页 |
2.2.1 突脐蠕孢属分种检索表 | 第41-42页 |
2.2.2 种的描述 | 第42-61页 |
2.2.2.1 穆子突脐蠕孢Exserohilum frumentacei | 第42-43页 |
2.2.2.2 梭形突脐孢ExserohiLum fusiforme | 第43-44页 |
2.2.2.3 环形突脐蠕孢Exserohilum holmii | 第44-46页 |
2.2.2.4 长孢突脐蠕孢.Exserohilum longisporum | 第46-47页 |
2.2.2.5 尖角突脐蠕孢Exserohilum monoceras | 第47-49页 |
2.2.2.6 小柄突脐蠕孢.Exserohilun pedicellatum | 第49-50页 |
2.2.2.7 芦苇突脐蠕孢Exserohilum phragmatis | 第50-51页 |
2.2.2.8 嘴突突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 | 第51-58页 |
2.2.2.9 大斑病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 第58-61页 |
第二章 Exserohilum rostratum种内及相近种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 第61-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61页 |
1.2 菌体培养 | 第61-62页 |
1.3 仪器 | 第62-63页 |
1.4 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63-65页 |
1.4.1 试剂配制 | 第63-64页 |
1.4.2 操作步骤 | 第64-65页 |
1.5 引物筛选 | 第65页 |
1.6 RAPD扩增 | 第65页 |
1.7 数据处理 | 第65-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2.1 引物筛选结果 | 第66-67页 |
2.2 用10个引物对33个供试菌株进行RAPD分析 | 第67-71页 |
3. 讨论 | 第71-76页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6-79页 |
1. 属的划分 | 第76-77页 |
1.1 脐部特征是主要的划分依据 | 第76页 |
1.2 分生孢子萌发 | 第76-77页 |
1.3 其他性状 | 第77页 |
2. 种的划分 | 第77-78页 |
2.1 分生孢子梗 | 第77页 |
2.2 分生孢子 | 第77-78页 |
2.3 寄主及培养特征 | 第78页 |
3. Drechslear属有些种在常见培养基上不易产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附录 | 第87-91页 |
附录1.内脐蠕孢属及突脐蠕孢属国内已记录种补遗 | 第87-90页 |
附录2.实验应用的培养基(补充)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图版 | 第9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