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8页 |
第一章 高新技术产业化概述 | 第8-18页 |
§1.1 高新技术的含义及界定 | 第8-10页 |
§1.1.1 高新技术的含义 | 第8-9页 |
§1.1.2 高新技术的界定 | 第9-10页 |
§1.2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含义 | 第10-12页 |
§1.2.1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定义 | 第10页 |
§1.2.2 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解析 | 第10-12页 |
§1.3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 第12-13页 |
§1.4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条件 | 第13-18页 |
§1.4.1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三大基本要素 | 第13-14页 |
§1.4.2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三大组织要素 | 第14-18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18-25页 |
§2.1 我国的科技研究硕果累累 | 第18-19页 |
§2.2 企业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 第19-20页 |
§2.3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 | 第20-22页 |
§2.4 政府的积极支持与扶持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5-33页 |
§3.1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短缺 | 第25-28页 |
§3.1.1 R&D经费投入不足 | 第25-27页 |
§3.1.2 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 | 第27-28页 |
§3.2 缺乏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型人才 | 第28-30页 |
§3.2.1 缺乏对创新人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28-29页 |
§3.2.2 我国的教育体制相对滞后 | 第29-30页 |
§3.3 高新技术成果与生产严重脱节 | 第30-33页 |
第四章 美、日、欧等国在科技产业化方面的成功之鉴 | 第33-38页 |
§4.1 美国的管理创新与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 | 第33-34页 |
§4.2 日本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成功策略 | 第34-36页 |
§4.3 英国强有力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 第36-38页 |
第五章 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 第38-66页 |
§5.1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 | 第38-46页 |
§5.1.1 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类型 | 第38-39页 |
§5.1.2 常态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约束 | 第39-40页 |
§5.1.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天然共生性 | 第40-41页 |
§5.1.4 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有关对策 | 第41-46页 |
§5.2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 | 第46-51页 |
§5.2.1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人才管理体制 | 第47-48页 |
§5.2.2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人才激励机制 | 第48-51页 |
§5.3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 | 第51-58页 |
§5.3.1 要始终围绕人才市场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 | 第52页 |
§5.3.2 建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模式 | 第52-53页 |
§5.3.3 大力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实行部分教育市场化 | 第53-54页 |
§5.3.4 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推动教育产业化 | 第54-58页 |
§5.4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 | 第58-61页 |
§5.4.1 兴办大学科技园,促使产学研有效结合 | 第58-59页 |
§5.4.2 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促进高新技术的扩散和转移 | 第59-60页 |
§5.4.3 始终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企业主体地位 | 第60-61页 |
§5.5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 第61-66页 |
§5.5.1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 | 第61-62页 |
§5.5.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 | 第62-64页 |
§5.5.3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 第64-66页 |
结束语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