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

中国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1956-1989)

第一章 制度变迁理论的评述第1-30页
 第一节 有限理性与改革思路第9-13页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第13-22页
 第三节 利益集团、国家悖论与制度变迁第22-25页
 第四节 有关制度变迁理论的评述第25-30页
第二章 制度环境变迁——博弈模型第30-44页
 第一节 现有制度变迁理论的回顾第30-31页
 第二节 定义与概念第31-35页
 第三节 一种制度环境变迁模型——静态分析第35-38页
 第四节 一种制度环境变迁模型——动态分析第38-40页
 第五节 结论第40-44页
第三章 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计划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纳什均衡与制度缺口第44-62页
 第一节 计划体制下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第45-47页
 第二节 分权与集权第47-51页
 第三节 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第51-55页
 第四节 计划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第55-60页
 第五节 计划体制留下的制度缺口第60-62页
第四章 计划体制的试错与制度环境的局部质变第62-75页
 第一节 计划体制的制度体系与可实施性第62-65页
 第二节 计划体制的制度均衡与边际收益递减第65-67页
 第三节 利益集团的博弈第67-69页
 第四节 制度环境的局部质变第69-73页
 第五节 中国改革20年制度变迁的路径第73-75页
第五章 计划体制基石之一——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变迁与市场力量的形成第75-94页
 第一节 中国农村改革理论的回顾第76-80页
 第二节 一种强制实施的契约第80-84页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新制度力量的形成第84-86页
 第四节 下层市场的形成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第86-91页
 第五节 结论第91-94页
第六章 国有企业的两阶段博弈第94-109页
 第一节 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在制度变迁中的地位第95-96页
 第二节 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合谋——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推行的机理第96-100页
 第三节 国有企业与国家竞争配额的模型第100-102页
 第四节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推行的实证分析第102-105页
 第五节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在中国制度变迁中的制度效应第105-109页
第七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国式财政联邦制的形成第109-125页
 第一节 中国财政体制演化的实证分析第109-115页
 第二节 80年代财政体制——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分析第115-118页
 第三节 90年代财政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分析第118-120页
 第四节 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制度构架的初步形成第120-125页
第八章 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第125-136页
 第一节 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地位第125-127页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的目标函数第127-131页
 第三节 完全信息条件下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第131-132页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第132-134页
 第五节 地方政府行为的实证分析第134-136页
第九章 计划制度的质变与市场机制的替代第136-148页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第136-138页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目标函数第138-141页
 第三节 计划体系与控制制度变迁的机理分析第141-144页
 第四节 计划体制变迁的推动力量第144-148页
第十章 三种矛盾势力的竞争与中国经济改革的趋向第148-160页
 第一节 宏观经济稳定与反稳定之间的较量第148-153页
 第二节 市场力量的推动与旧部门的僵持第153-155页
 第三节 地方政府在改革过程中的双重作用第155-157页
 第四节 中国改革的经验第157-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0页
后记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寒地粳稻品种资源碾磨与外观品质特性及粒肥对其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多粘类芽孢杆菌WY110抗菌蛋白的制备及其基因克隆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