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6-9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6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6-8页 |
1. 对吴伟业诗歌中的史料价值的发掘和探讨 | 第7页 |
2. 对梅村体诗史的内容、特点和生成原因的探讨 | 第7-8页 |
(三)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一、“诗史”与梅村“诗史” | 第9-12页 |
二、梅村“诗史”作品分类解析 | 第12-61页 |
(一) 重大战争诗史 | 第12-22页 |
1. 清军入塞与《临江参军》 | 第13-17页 |
2. “十三万兵同日死”——深痛的明清战争回顾 | 第17-18页 |
3. “青史何处哭藓碑”——《雁门尚书行》 | 第18-21页 |
4. 小结 | 第21-22页 |
(二) 帝王贵胄的挽歌 | 第22-32页 |
1. “西京铜狄泣王孙”——《洛阳行》中帝王爱子的殒命 | 第23-24页 |
2. 《永和宫词》与《田家铁狮歌》——贵戚之家的衰落 | 第24-29页 |
3. 《萧史青门曲》中大明公主与驸马的亡国之痛 | 第29-31页 |
4. 小结 | 第31-32页 |
(三) 青楼女子、下层劳动者的生活史 | 第32-43页 |
1. 青楼女子的不幸遭遇——讲述明亡痛史的独特视角 | 第33-40页 |
2. 避乱与对下层平民生活的关注 | 第40-43页 |
(四) 游历交往与梅村的园林雅好 | 第43-50页 |
1. 繁台访古对诗人吴伟业的影响 | 第45页 |
2. 梅村别业的营建与吴伟业的园林雅好 | 第45-47页 |
3. 苏州拙政园怀人 | 第47-48页 |
4. 乱后重游南京的旧朝伤感 | 第48-50页 |
(五) 鼎革之际吴伟业一己的心态和出处 | 第50-61页 |
1. 由积极入仕到退居林下——吴梅村在崇祯朝的仕宦经历 | 第52-54页 |
2. 忠孝观念纠结之下的痛苦选择 | 第54-61页 |
三、梅村“诗史”观念探讨 | 第61-70页 |
(一) 吴伟业的“诗史”创作主张 | 第61-66页 |
1. “诗与史通”与“史外传心”的诗史创作主张 | 第61-63页 |
2. 诗人的才、性情、学识与史才“三长”的接连贯通 | 第63-66页 |
(二) 吴伟业“诗史”意识成因初探 | 第66-70页 |
1. “诗史”传统的影响 | 第66-67页 |
2. 明清之际的历史反思思潮 | 第67-68页 |
3. 吴伟业的史官身份和“史学”功底的基础性作用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