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6-10页 |
·选题意义 | 第6页 |
·研究综述 | 第6-10页 |
·关于作者、评点者兼刊刻者的研究 | 第6-7页 |
·关于书籍版本、故事来源的考证 | 第7-8页 |
·关于《型世言》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的研究 | 第8-9页 |
·关于《型世言》的社会学研究 | 第9-10页 |
2 《型世言》里的文人 | 第10-13页 |
3 分化:《型世言》中的文人出路 | 第13-24页 |
·传统正道——科考 | 第13-15页 |
·另辟蹊径——分化 | 第15-24页 |
·经商 | 第16-18页 |
·纳吏 | 第18-21页 |
·为师 | 第21-22页 |
·山人 | 第22-24页 |
4 堕落:《型世言》中的文人丑态批判 | 第24-38页 |
·生活情状:《型世言》一书对文人诸多丑态的揭露 | 第25-31页 |
·为官者不仁,为师者不义 | 第25-28页 |
·山人逢迎权贵,欺世获利打秋风 | 第28-29页 |
·生员仰仗身份做出诸多恶事,社会责任退化 | 第29-31页 |
·思想变化:《型世言》中体现的士人人格精神的消解 | 第31-38页 |
·学风由笃实好学向躁进转变 | 第32-34页 |
·不堪贫困,士心尚利 | 第34-36页 |
·自我道德的沦丧 | 第36-38页 |
5 晚明文人分化与堕落的原因 | 第38-46页 |
·世道黑暗,贪腐横行,不再唯才是用 | 第38-40页 |
·科举流通的壅塞出现大量为科举所弃的儒生 | 第40-42页 |
·经济地位低下引起社会地位低下,文人清高不再 | 第42-44页 |
·明朝“心学”将文人潜藏于深处的追求物质、享乐意识释放 | 第44-46页 |
6 结语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