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工程井间地震正演技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井间地震正演模拟研究现状及特点 | 第12-20页 |
·层析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论文结构及主要工作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井间地震波波动方程推导及交错网格求解 | 第24-42页 |
·弹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 第24-26页 |
·应力 | 第24页 |
·应变 | 第24页 |
·弹性波的运动平衡微分方程 | 第24-25页 |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 第25-26页 |
·弹性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 第26-27页 |
·弹性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 第27-28页 |
·一阶速度-应力弹性波方程 | 第28-31页 |
·时间-空间偶数阶差分近似格式的推导 | 第31-34页 |
·时间上的2M阶差分近似格式 | 第31-33页 |
·空间导数的2N阶差分近似格式 | 第33-34页 |
·一阶速度-应力弹性波二维差分格式推导 | 第34-35页 |
·非规则可变有限差分网格 | 第35-38页 |
·变化的时间步长理论 | 第38-39页 |
·震源函数 | 第39-40页 |
·本章小节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稳定性分析及初边界条件 | 第42-70页 |
·差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 | 第43-49页 |
·一阶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形式 | 第43-44页 |
·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二维各向同性介质高阶差分方程的稳定性条件 | 第45-49页 |
·数值频散分析 | 第49-54页 |
·频散压制 | 第49-54页 |
·通量校正传输方法(FCT) | 第50-53页 |
·提高差分精度 | 第53-54页 |
·波动方程有限差分解的初始值 | 第54页 |
·自由边界条件及其近似表示 | 第54-55页 |
·吸收边界条件(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ABC) | 第55-57页 |
·PML法吸收边界条件的基本原理 | 第57-69页 |
·三维各向同性弹性介质中PML吸收边界条件 | 第58-66页 |
·二维各向同性弹性介质中PML吸收边界条件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典型工程地质模型的井间地震波场正演 | 第70-85页 |
·均匀半空间模型 | 第70-72页 |
·均匀半空间含孔模型 | 第72页 |
·粘弹性半空间跨孔模型 | 第72-75页 |
·水平层状模型 | 第75-76页 |
·倾斜层状模型 | 第76-77页 |
·断层模型 | 第77-78页 |
·均匀介质快地层跨孔纪录 | 第78-82页 |
·水平方向单力源 | 第78-80页 |
·水平方向力偶源 | 第80-82页 |
·均匀介质慢地层水平方向力偶源跨孔纪录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工程井间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研究 | 第85-123页 |
·波速层析成像的概况 | 第86-87页 |
·波速层析成像基本原理 | 第87-89页 |
·波速层析成像物理基础 | 第87页 |
·波速层析成像数学基础 | 第87-89页 |
·层析成像射线追踪技术 | 第89-93页 |
·直射线追踪技术 | 第89-90页 |
·扫描打靶射线追踪技术 | 第90-91页 |
·最小走时射线追踪技术 | 第91-92页 |
·平方射线慢度追踪技术 | 第92-93页 |
·算法原理及实现 | 第93-97页 |
·直射线实现方法 | 第93-95页 |
·弯曲射线实现方法 | 第95-97页 |
·工程井间地震波层析成像工作方法研究 | 第97-104页 |
·井间地震波层析成像观测系统设计 | 第97-101页 |
·井间地震波图像重建算法比较 | 第101-102页 |
·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 | 第102-104页 |
·工程井间地震波层析成像资料解释 | 第104页 |
·工程井间地震波层析成像测试技术措施 | 第104-106页 |
·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技术措施 | 第105页 |
·提高原始记录品质的技术措施 | 第105-106页 |
·提高成果精度的技术措施 | 第106页 |
·吸收层析成像技术 | 第106-110页 |
·岩石对地震波的吸收特性 | 第106-108页 |
·地震吸收层析成像原理 | 第108-109页 |
·地震吸收层析成像与波速层析成像综合应用 | 第109-110页 |
·井间地震波层析成像工程实践 | 第110-121页 |
·向家坝水电站Ⅲ_2类岩体固结灌浆工程 | 第110-112页 |
·广州地铁二号线北延段三元里~远景段工程 | 第112-116页 |
·其它工程项目 | 第116-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23-125页 |
·论文的特色及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后续的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