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山地质灾害评估系统及综合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国外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 | 第10-11页 |
·我国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发展状况 | 第11-16页 |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 第12-14页 |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特点及诱因分析 | 第14-15页 |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 第15-16页 |
·加强监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 | 第16页 |
·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勘查防治方法 | 第16-17页 |
·矿山安全防治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第17-19页 |
·预测预警仪器 | 第17-18页 |
·金属矿山安全信息系统 | 第18-19页 |
·本项目研究的内容、意义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金属矿山主要灾害形成机理与应用 | 第21-75页 |
·采空区塌陷的机理分析与应用实例 | 第21-30页 |
·采空区塌陷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21-22页 |
·采矿因素对开采沉陷的影响 | 第22-27页 |
·工程实例 | 第27-30页 |
·矿井突水形成机理分析与应用实例 | 第30-34页 |
·矿井突水形成机理分析 | 第30页 |
·工程实例 | 第30-34页 |
·滑坡的形成机理与应用实例 | 第34-40页 |
·滑坡的形成机理及分级 | 第34-36页 |
·工程应用实例 | 第36-40页 |
·泥石流的成因机制与应用实例 | 第40-60页 |
·泥石流的成因机制 | 第40-53页 |
·工程应用实例 | 第53-60页 |
·岩溶塌陷形成的机制 | 第60-63页 |
·矿山岩溶塌陷形成机理 | 第60-61页 |
·岩溶塌陷发育的规律 | 第61-63页 |
·地表塌陷形成机理 | 第63-67页 |
·矿区地表塌陷形成机理 | 第63-67页 |
·国内金属矿山灾害调查与防治措施 | 第67-75页 |
·国内29个金属矿山工程地质灾害评估实例调查 | 第67-71页 |
·金属矿山优化防治措施 | 第71-75页 |
第三章 金属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多因素评判模型 | 第75-104页 |
·GLP模型评判 | 第75-82页 |
·GLP模型 | 第75页 |
·GLP模型的解法 | 第75-77页 |
·权重值确定方法 | 第77页 |
·最大隶属度原则 | 第77-78页 |
·研究实例 | 第78-82页 |
·结论 | 第82页 |
·模糊数学模型评判 | 第82-90页 |
·模糊数学理论危险性综合评估模型 | 第82-83页 |
·模糊数学模型建立步骤 | 第83-85页 |
·研究实例 | 第85-90页 |
·结论 | 第90页 |
·灰色理论预测模型 | 第90-94页 |
·GM(1,1)模型建模机理 | 第90-91页 |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91页 |
·GM(1,1)模型的预测步骤 | 第91-93页 |
·研究实例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页 |
·M-Y危险性综合预测模型 | 第94-104页 |
·模型建立的初始条件 | 第94-97页 |
·M-Y综合性模型的建立步骤 | 第97页 |
·M-Y综合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7-98页 |
·M-Y综合性模型的应用 | 第98-101页 |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金属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生态评价体系 | 第104-117页 |
·塌陷区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4页 |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104-105页 |
·植物修复的应用 | 第105-109页 |
·重金属矿区的植物修复 | 第105-106页 |
·植物稳定修复 | 第106-109页 |
·生态评价体系指标的建立 | 第109-111页 |
·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109页 |
·指标分析 | 第109-111页 |
·生态环境的评价方法 | 第111-116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1-113页 |
·生态安全评价值指标不安全标准值的确定 | 第113-115页 |
·广西大新铅锌矿区生态安全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五章 金属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经济评价体系 | 第117-124页 |
·金属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估 | 第117-120页 |
·受灾体价值损失核算 | 第117-118页 |
·金属矿山工程地质灾容破坏损失模型原理 | 第118-119页 |
·金属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破坏损失模型 | 第119-120页 |
·金属矿山破坏损失模型的意义 | 第120页 |
·工程实例应用 | 第120-124页 |
·国内29个金属矿山破坏损失评估 | 第121-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六章 多理论结合综合评价体系 | 第124-144页 |
·多理论结合的条件 | 第124-125页 |
·多理论结合的方法 | 第125-126页 |
·多理论结合模型建立的步骤 | 第126-130页 |
·模型建立的初始条件 | 第126-130页 |
·模型建立的约束因素 | 第130页 |
·多理论结合模型 | 第130-131页 |
·多理论结合模型的工程应用 | 第131-143页 |
·结论 | 第143-14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7页 |
·结论 | 第144-145页 |
·创新点 | 第145页 |
·展望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54-155页 |
附录1 | 第155-173页 |
附录2 | 第173-180页 |
附录3 | 第180-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