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草及其园林应用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序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观赏草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目的 | 第13-19页 |
1 观赏草的内涵 | 第13-15页 |
·观赏草的概念 | 第13页 |
·观赏草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习性 | 第13页 |
·观赏草的观赏价值 | 第13-15页 |
2 观赏草的发展及国内外对观赏草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观赏草的发展简史 | 第15页 |
·观赏草资源分类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观赏草园林应用形式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组建观赏草花园和花坛花镜 | 第16页 |
·做地被植物 | 第16页 |
·道路与河流的绿化 | 第16-17页 |
·作为过渡带和隔离带 | 第17页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7-18页 |
·观赏草在园林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 第18-19页 |
·景观效果 | 第18页 |
·生态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调查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 调查时间 | 第19页 |
2 调查研究范围 | 第19页 |
3 调查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实地调查 | 第19页 |
·查阅并整理资料 | 第19页 |
·调查问卷法 | 第19页 |
·问卷调查对象 | 第19页 |
·问卷调查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观赏草的种类及园林应用形式研究 | 第20-53页 |
1 引言 | 第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调查时间 | 第20页 |
·调查地点 | 第20-21页 |
·调查方法 | 第21页 |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1-52页 |
·山东地区园林绿地中常用观赏草种类 | 第21-40页 |
·按科属分类 | 第21-27页 |
·按习性分类 | 第27页 |
·按株高分类 | 第27-30页 |
·按用途分类 | 第30-40页 |
·观赏草的常用适宜种类及观赏特征分类 | 第40-49页 |
·观赏草的常用适宜种类 | 第42-43页 |
·观赏草的观赏特征(要素)分类 | 第43-49页 |
·植株形状 | 第43-44页 |
·叶色 | 第44-47页 |
·叶形和花形 | 第47页 |
·花序形状 | 第47-49页 |
·观赏草的园林应用形式 | 第49-52页 |
·盆栽应用 | 第50-51页 |
·花坛花镜应用 | 第51页 |
·道路绿化应用 | 第51页 |
·水景岩石配置 | 第51页 |
·作地被植物 | 第51-52页 |
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观赏草与园林要素结合配置研究 | 第53-63页 |
1 引言 | 第53-54页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54-55页 |
·调查时间 | 第54页 |
·调查地点 | 第54页 |
·调查对象 | 第54页 |
·调查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照片 | 第54-55页 |
·调查方法 | 第55页 |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游客基本属性分析 | 第55页 |
·游客对观赏草了解情况 | 第55-58页 |
·观赏草与园林要素结合配置的景观评价及依据 | 第58-62页 |
·与地形地貌结合配置的观赏草景观 | 第59-60页 |
·与园林广场道路结合配置的观赏草景观 | 第60页 |
·与园林建筑结合配置的观赏草景观 | 第60页 |
·与园林植物结合配置的观赏草景观 | 第60-61页 |
·与园林小品结合配置的观赏草景观 | 第61-62页 |
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研究的成果及观赏草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 第63-67页 |
1 研究的成果及意义 | 第63页 |
2 观赏草在园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 第63-65页 |
·认识程度不够 | 第63-64页 |
·应用品种少 | 第64页 |
·园林应用形式单一 | 第64-65页 |
·冬季效果差 | 第65页 |
3 讨论 | 第65-66页 |
·调查问卷的讨论 | 第65页 |
·观赏草园林应用的讨论 | 第65-66页 |
4 观赏草园林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 第66-67页 |
·今后研究方向 | 第66-67页 |
·发展前景 | 第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附录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