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集合住宅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8-11页 |
·研究对象 | 第8-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1-13页 |
·新加坡集合住宅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我国集合住宅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页 |
·研究方法和结构 | 第13-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新加坡集合住宅概况 | 第16-26页 |
·新加坡社会发展与住房建设 | 第16-19页 |
·新加坡集合住宅的主要类型 | 第19-22页 |
·政府组屋 | 第19-20页 |
·中等入息公寓 | 第20页 |
·执行共管公寓 | 第20-21页 |
·私人组屋 | 第21-22页 |
·新加坡集合住宅的发展沿革 | 第22-26页 |
·自治之前(1959 年以前) | 第22-23页 |
·艰难起步(1960~1964) | 第23页 |
·稳定发展(1964~1979) | 第23页 |
·快速膨胀(1980~1996) | 第23-24页 |
·相对饱和(1997 年至今)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新加坡集合住宅的政策层面研究 | 第26-40页 |
·政府机构 | 第26-30页 |
·建屋发展局 | 第26-27页 |
·市区重建局 | 第27-29页 |
·土地管理局 | 第29页 |
·中央公积金局 | 第29-30页 |
·规划体系 | 第30-33页 |
·概念规划 | 第30-32页 |
·开发指导规划 | 第32-33页 |
·土地制度 | 第33-34页 |
·土地制度 | 第33-34页 |
·五类用地 | 第34页 |
·三种地契 | 第34页 |
·住宅金融 | 第34-38页 |
·政府的财政支持 | 第34-36页 |
·中央公积金制度 | 第36-38页 |
·法律法规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新加坡集合住宅的操作层面研究 | 第40-49页 |
·供应结构 | 第40-41页 |
·限制措施 | 第41-45页 |
·组屋的申请 | 第42页 |
·组屋的分配 | 第42-43页 |
·组屋的转售 | 第43-44页 |
·对外资的限制 | 第44-45页 |
·物业管理 | 第45-46页 |
·特殊计划 | 第46-49页 |
·乐龄公寓计划 | 第46-47页 |
·退休村计划 | 第47页 |
·屋契回购计划 | 第47页 |
·优先购房计划 | 第47-48页 |
·住房资助计划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新加坡集合住宅的技术层面研究 | 第49-64页 |
·居住区规划 | 第49-57页 |
·与城市规划的衔接 | 第49-50页 |
·高层高密度的方针 | 第50-52页 |
·组屋小区规划 | 第52-53页 |
·配套设施规划 | 第53-56页 |
·景观环境规划 | 第56-57页 |
·住宅设计 | 第57-62页 |
·组屋的户型 | 第57-61页 |
·组屋的形式 | 第61-62页 |
·旧宅更新 | 第62-64页 |
第六章 新加坡集合住宅对我国的启示 | 第64-72页 |
·来自政策层面的启示 | 第64-67页 |
·专门的管理机构 | 第64-65页 |
·强制性征地政策 | 第65-66页 |
·中央公积金制度 | 第66页 |
·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66-67页 |
·来自操作层面的启示 | 第67-69页 |
·租售并举下的梯度消费 | 第67页 |
·操作过程中的层层把关 | 第67-68页 |
·住宅政策中的和谐体现 | 第68-69页 |
·老龄化社会的住房对策 | 第69页 |
·来自技术层面的启示 | 第69-72页 |
·高层高密度的规划方针 | 第69-70页 |
·坚持小户型的建设原则 | 第70-71页 |
·开发时序与旧住宅更新 | 第71-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